主是羊的門
門和道路
起初,反思「羊的門」這題目,讓我聯想到主耶穌曾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就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門的意思是否與道路相若?在討論宗教課題時,一些長者常說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異曲同工,所以信什麼宗教皆為美事。但似乎耶穌的教訓卻與此大不相同,羊的「門」和「道路」都指向基督的獨特性。世上沒有君王或上位者會因為愛百姓、下屬而犧牲自己的兒子,為他們贖罪,也不會有哪位君王會不厭其煩、主動地向屢次叛逆的人招手,希望信靠祂的人可以與祂保持聯絡,建立長久的關係。這種做法和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其他宗教往往闡述人如何尋找神,或者人因潛心修煉,被視為神明的故事……這兩者相差甚遠。
基督的紆尊降貴,以及上帝從太初就定下的救贖計劃,都讓我們看到基督救贖的獨特性和排他性。牧羊人、門和羊的關係更反映了主耶穌與信徒的密切關係。世上有權力的人往往以強凌弱,剝削、巧取豪奪地欺凌弱者,目的是為了騙取金錢或獲得其他好處。然而,我們的上帝卻盡心竭力地安排世人可以到祂那裡去,不僅歸信祂,更可以得到更新,有機會藉著耶穌,每日與創造主同行!難怪這種救贖被世上有識之士看為荒謬、缺乏邏輯。
得的更豐盛
這段經文對年輕人的更大吸引力,可能是:「出入得草吃」及「更豐盛的生命」的應許。有些人可能將「豐盛」和「草」等同豐厚的物質生活,成功神學更視世上的成就和金錢為上帝的恩寵和祝福。信奉人文主義的人可能認為豐盛是釋放個人潛能,拓展自我、滿足每個內心的渴望等。曾幾何時,筆者也嚮往這些潛能學說,以為豐盛的人生就是全然釋放個人潛能,成為最傑出、最有貢獻、出類拔萃的一位!漸漸地,我領略到這些潛能學說容易讓人趨向自我膨脹,人定勝天等盲點,釋放出來的,可能正是自以為是和以自己為中心而忽視別人。
出和入
年紀越大,對人性的局限、人心的邪惡和容易迷失(包括自己的)更有經歷和體會。近年有機會再研讀出埃及記,與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及後進入迦南的歷史。「出入得草吃」是否正在描述以色列人在曠野的遭遇?雖然不至豐衣足食,但始終有適時的供應,旅程充滿上帝的介入、帶領和教導,可說是多姿多彩,充滿敗仗和勝仗,那不正是人生嗎?
最近,我有機會協助兒子和兒媳迎接第一個小孩的誕生。基於某些原因,小孫子早產了接近10天。經過醫生診斷,證實這嬰兒有低血糖(Hypoglycaemia)的情況。原來這種情況在未足月的嬰兒中頗為普遍。醫護團隊以靜脈喉管補充糖分給孫兒,以為嬰兒留院一兩天便可自行調節血糖、可以出院,怎料幾天後,喉管的糖分被調低時,嬰兒體內的糖分也隨之下降。於是,醫護人員只好再調高糖分的輸入……。這情況讓父母和我們都非常擔心。
接著是醫護人員以不同方式調整喉管的流量、每四小時抽血檢視血糖高低等令人心痛的過程。面對這個小小的嬰孩,我們顯得無助。我理解到人的成長需要時間,每個嬰兒的步伐都不一樣,要由他自己決定開始(他的出和入?)。這些檢查、插喉、測試都是不可避免的。嬰兒要全部合格才能出院。父母親努力陪伴,餵哺母乳,作為祖父母的我們也盡量配合。最後的測試是嬰孩六小時不進食,但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醫生告訴我們,嬰兒要有抗議(大哭)的表現,這屬良性反應。我目睹一切,似乎有一點兒明白上帝看到以色列人面對戰事、在曠野飢餓、乾渴等種種困境時的抱怨,抗爭那種無奈!當孫兒逐一勝過各種測試,成功出院的日子,那種喜樂,又是無可比擬。
人生的旅程,出、入如何,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但上帝有多少供應,帶領及其家人的支持,都是我們每天可以經歷到的。願我們信靠祂,倚靠祂直到見祂面的日子!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