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關懷:耶穌揀選的十二使徒

耶穌揀選的十二使徒

「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 雅各的兒子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路加福音六章12-16節)

十二使徒是一群互不相同的人,大部份是沒有學問的。當中有兩對兄弟(安德烈和彼得,雅各與約翰)共四個漁夫。以上的經文說明耶穌是經過徹夜禱告,充份與父神溝通後才確立了這12個人。從舊約時代開始,我們便理解到上帝衡量一個人並非如世人般衡量人。

出埃及記提到上帝重視在領導過程中群體的參與。例如祂要求摩西讓以色列的長老跟隨他和亞倫,見證上帝怎樣從雲彩中向以色列人說話,其後又見證摩西以杖擊打磐石,叫以色列人得水喝。當以色列人面對出埃及後第一場戰役,要抵抗來襲的亞馬力人時,摩西便安排了約書亞領軍抗敵,自己、亞倫及戶珥則上山禱告上帝。當摩西禱告得疲倦便坐下來,由亞倫和戶珥在他的兩旁, 輪流舉起摩西禱告的手……最後以色列人便戰勝了亞馬力人。

出埃及記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上帝如何藉著各種經歷,培養摩西及亞倫成為領袖,同時表達出祂重視集體領導,即使摩西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他仍然需要信任身邊的支持者,與他們各按其職,通力合作。到了時候,摩西更需將權力交給下一位接棒人。

到了君王的時代,上帝藉先知拿單提醒大衛,世人看人往往著重外表,但神是𧗾量人的內心,因此,大衛受膏了,雖然一波三折但他最終成為以色列的君王。後來大衛犯了罪,但他清楚悔罪並求神赦免。及後所羅門繼位,在上帝面前謙卑自己,求智慧為了聽訟,「神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列王紀上三章11-12節)由此可見上帝看重人以誠實和專注的心跟隨祂,在服事中不存私心、不注重一己利益,而是全心全意去完成使命。

當我們了解上帝如何揀選僕人時,我們不得不同意使徒保羅的觀點:主的揀選往往與學歷、出身、才智扯不上關係。十二使徒中大部份是「沒有學識的平民」,我們從彼得、雅各、約翰身上看到門徒常常彼此相爭,關注誰為大;彼得更是為人衝動,常語出驚人或抬舉自己;約翰更曾向耶穌建議降火燒滅撒馬利亞某村莊,因那些村民不接待他們。(路加福音九章54節)在最後關頭,耶穌邀請彼得、雅各和約翰一同到客西馬尼園陪祂禱告,他們竟然睡著了,後來所有門徒更因害怕而退避三舍,或只從遠處觀看耶穌!

雖然門徒初期的表現叫人失望,但主耶穌仍揀選了最親近祂的三人:彼得、雅各、約翰。三人親眼目睹主在山上變像、治好彼得的岳母、叫睚魯的女兒復活、並與主一起祈禱,每日同甘共苦。似乎在訓練門徒一事上,主耶穌選擇了與一小群人建立深入關係,而不是著重「大量生產」形式的揀選及培訓。有學者認為耶穌刻意培育彼得、雅各和約翰,正是因為他們日後要肩負建立教會、面對逼迫(雅各隨司提反殉道),和彼得向數千人竭力宣講福音等重任(參考使徒行傳)。這核心的三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也各有缺點,他們甚至互相比較、彼此妒忌,例如彼得從主那裡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殉道時即詢問約翰會如何。在福音書中我們清楚看到這些門徒人性的強弱點,叫我們向他們學習之餘也同時自我反省,主揀選了他們三人也反映了上帝作決定的主權和能力。

筆者曾肩負領導工作團隊之責,深深體會團隊合作是個重大挑戰,其中一個難處是隊友可能是來自彼此對立的群體,或是他們的性格、工作理念南轅北轍。十二使徒中稅吏馬太曾甘心為羅馬政府工作,因收取額外稅款壓迫(或敲詐)自己的族人而得益,稅吏是被當時的市民深深厭惡的人,而當時的奮銳黨正是痛恨羅馬人統治的表表者,他們甚至千方百計想推翻羅馬政權……來自奮銳黨的西門如何能因著跟隨主而接受前稅吏馬太、與他共事甚至一起生活、共同進退?主耶穌怎樣教導門徒不互相歧視,進而彼此相顧,互相配合?

從五旬節前的十二使徒身上更叫我們看到上帝的美意、主耶穌的努力及聖靈的大能。這十二位不見經傳,毫無優良背景、財力、權力的人物,只是藉著信與聖靈所賜的能力,脫胎換骨地建立起基督的教會。使徒行傳中看到他們竭力宣講、醫治病人、面對官府、甚至被分散到不同的地區和國家,他們最後都至死忠於基督,除使徒約翰外大多勇敢殉道。他們人性的軟弱就像保羅所說的那根刺,雖然這根刺未能完全離開他們,卻見證了基督的能力,主的大能在人的軟弱中更顯完全

!願榮耀和頌讚都歸於祂!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