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可而止
節制是不過分、適可而止。俗語說:「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休息時休息。」這是作息有節制的表現,這正正就是今期專訪的主角──超級狀元焦采溢備考DSE的讀書心得。
美國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後來被人叫「棉花糖實驗(the Marshmellow Experiment)」):這些專家給一群四歲的小童一粒棉花糖,同時告訴這些小孩子說,如果他們願意等二十分鐘才吃這一粒糖的話,他們就會得到第二粒棉花糖。當然當中部分小孩子願意去等,而其他小孩子就「先吃為快」。專家們跟踪這些小孩子到中學畢業,透過對他們的父母及老師的問卷調查,發覺那些願意等待的小孩子一般的適應能力比不願等待的小孩子要強,做事也比較可靠,甚至在SAT的分數上較不願等待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能面對延遲滿足一己的慾望是一個可取的人格取向,值得我們培養。
很多人尤其青少年,不注意作息時間的分配,平常懶懶閒,到了「死線」或考試就來個通宵「開夜車」;又或者沉迷上網,晚晚玩手機、網上遊戲,直至深宵還是不眠不休,到第二天上班、上學時,雙眼浮腫,沒精打采!試想,這樣怎會有好表現?怎會有好的身體?
許多賭徒為甚麼會賭到家破人亡?其實他們都知道賭錢潛藏的禍害,更知道許多人因賭而傾家蕩產,但他們仍然去賭,因為他們自以為有節制力,會適可而止,不會像別人那樣愚蠢的沉迷下去。但事實終於證明他們和別人沒兩樣,同樣掉進深淵裡!
談到節制總離不開要學習忍耐,在各方面如果知道要節制,就能培養出忍耐的性情。對飲食節制,就能忍耐美味的誘惑;在情慾上節制,就能忍受碰觸道德底線的試探。
耶穌雖經四十晝夜禁食,仍沒有為自己的肚腹把石頭變食物;也沒有為顯現神兒子的權力,而從殿頂跳下試探神;更沒有為著萬國的榮華,而屈身俯伏下拜撒但(馬太福音四章1-11節)。
要在人生中時刻活出節制,憑著自己的力量,往往都好像是逆水行舟,因為克制慾望,其實是與我們肉體的本性所相違的,所以我們要承認,靠著自己,實在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持久地實踐節制。那麼節制,從何得來?相信耶穌。願各位讀者得著真正的平安和滿足的節制!
文:陳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