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 vs 傳統藝術
人工智能(AI)技術對傳統藝術的衝擊有多大?這個話題在藝術圈中的討論實在沒完沒了。AI作為輔助工具,筆者認為極具價值,因為它能快速生成大量圖稿,並在色彩構成與視覺效果設計方面提供即時幫助。當我們需要搜尋與創作理念相關的例子時,AI確實大派用場!
AI是好幫手
藝術家在繪畫作品時,往往需要模特兒來進行素描。有了 AI,藝術家便可以找到符合需求的模特兒,展示出各種姿態。筆者曾經創作一系列以詩篇第 23 篇為主題的作品,透過 AI,得以找到多種羊群形態,並配合不同的溪水與草地背景,大大豐富了創作素材,使我能更專注於表達作品的意念與深度。
在教會圈子中,AI 可協助完成海報設計、文章插圖,甚至製作投影片所需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對牧者與傳道人來說是莫大的幫助。市面上有許多免版稅或可免費使用的圖像與資料,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在各種表達領域創造出美好效果。
筆者亦認識一些熱心又熟悉 AI 技術的傳道人,他們特別致力於教導傳道人與宣教士如何運用 AI,幫助他們在不同的服事工場中有效推展事工。例如,AI ChatGPT可自動翻譯聖經故事並生成對應插圖,使宣教材料更符合當地語言與文化,也使傳道者能更專注於服侍。
再如,VR 技術能重現聖經場景,或利用 AI 生成互動式的福音內容,這些動態畫面能有效提升會眾的參與感,在聖經教育與門訓培訓上具極大幫助。
AI有的限制
坊間對 AI 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挪用」了眾多創作者多年來的心血成果,包括圖像與資料的蒐集;也有人指出,AI 使部分人變得懶惰,不願再花時間鑽研與磨練技巧。
然而,時代變遷,科技的本質是為人類帶來便利,減少重複與耗時的工序,降低成本。AI 並非洪水猛獸,它僅是一種工具而已;就如我們不會因為有了汽車就否定走路的重要性,工具的使用權仍掌握在人手中。
AI 並不具備真正的「思考能力」,它的能力僅限於快速存取與分析資料,並根據指令生成結果。藝術宣教的核心是我們的生命見證,是作品中所流露的理念與感情。
所謂與 AI 的互動,不過是操作技巧罷了,無法取代藝術家在繪畫與雕塑時投入的情感與勞力。AI 所生成的畫作,無法呈現藝術家的筆觸與顏料的層次;3D 列印的雕塑,缺乏藝術家手工雕刻的痕跡與情感;AI 創作的樂章,少了音樂家即興的情感流動;AI 所寫的文章與詩詞,亦缺乏作家的個性與生命經驗。
成熟的藝術家與熟悉藝術市場的人都明白:AI 對傳統藝術並不構成真正的威脅。科技產物與藝術品是兩回事,沒有人會認為一個 AI 機械人能畫出一幅如《蒙娜麗莎》般的傳世之作,而取代真正的達文西經典;AI 寫的書法作品千篇一律,缺乏靈魂。
AI有的爭議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主張AI生成的作品亦屬「藝術」,並認為運用AI技巧進行再創作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他們認為,透過輸入指令創造作品的人,也具備創作者的角色,因此其產物也應視為藝術品。這種說法在當今引起了不少爭議與討論。
當然,市場是最現實的考驗,觀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藝術品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其價格或市場反應。一時的流量與話題終將退去,唯有時間能驗證作品的真正價值。以早期的NFT 作品為例,由鋒芒至沒落就可見一斑。
結語:AI 是工具,不是創造者
AI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一代的資訊科技專才創意無窮。但無論人的創意如何強大,上帝才是終極的創造者,AI 僅是人類手中的工具。人仍然是神學發展與情感表達的主體,而AI則是強化形式與效率的手段而已。
技術應成為「榮耀上帝」的載體,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言:「科技應服務於人性尊嚴。」我們在日常應用中,應當努力平衡科技與信仰的本質,以免在AI世代中迷失方向。
藝術品介紹
藝術家:周雅慧
作品題目:生命力
創作媒介:塑膠彩+油畫
作品尺碼:50cm x 80cm
作品描述:這幅作品以居住地區街道上昔日被「山竹」颱風摧毀的「冠粉羊蹄甲」為靈感。樹幹斷裂處迸發出新生樹枝,展現颱風後樹木的生命力。經歷過狂風的洗禮,依然茁壯成長,葉片和種子在風中翩翩起舞,花朵綻放,果實成熟後輕輕飄落,種子和果殼破裂,散落滿地。這景象深深刻在我腦海中,讓我感受到無論人生歷經多少風雨磨難,神始終托住我們,引領我們靠著祂的大能得勝。
「在你那裏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篇三十六篇9節)
藝術家:周雅慧
作品題目:雲彩
創作媒介:塑膠彩+油畫
作品尺碼:50cm x 80cm
作品描述:當我們從繁囂的都市走進大自然時,怎能不讚嘆上帝創造的各種奇景。在《雲彩》這幅作品中,我運用多種白色色調的油彩,勾畫出複雜的色彩層次。這些色彩彷佛反映了人生的曲折,有時溫暖如陽光,有時卻黯淡乏味。不同階段的人生就像雲彩一樣,讓我們仰望蒼穹,感受上帝賦予的安慰與同在。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書 四十章31節)
文:周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