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蹤跡:把Me反過來成為We

把Me反過來成為We

最近跟一位中學生提及參展一個基督徒藝術雙年展,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人搞創作不容易,找幾個人一起做會容易奏效,人多好辦事嘛!」年青人多發問、多思考就是多學習,是我欣賞的。因為筆者是他所提及的「祢的名在全地何其美」基督徒藝術雙年展的策展人,他向我提問是很自然的。因為篇幅有限,我不打算在這裡回答他的問題,他的提問卻讓我從另一角度思考另一個問題:藝術需要團隊精神嗎?

藝術需要團隊精神嗎? 

在藝術作品中有集體創作是沒有問題的,然而集體創作中的團隊精神就要看整個製作的計劃和組織中有主題性的主導的情況;即使進行Art Jam 相信也不會是胡亂炒作的。本文要強調的,是在藝術宣教理念中的團隊精神。

一般的宣教工作都會有差會支援,即使宣教士只是一個人被差派到工場,他亦需要跟當地人,或當地的教會配合,這些配合就是團隊精神!宣教士為了要得到當地人的信任,極需要胸襟廣闊的團隊精神,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即使在藝術宣教中,從廣義的角度看也需要團隊精神。在藝術宣教中發揮團隊精神可理解為:在推動藝術宣教這個領域中容讓更多的參與者有展示的機會,無論他從事什麼藝術媒體,只要理念相同,大家便可以走在一起。愈多同路人愈使這個氛圍顯得繽紛,愈能引起人的注意。

實踐重於理論

有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雅各書二章26節)只是大聲大雷但行不出來都是空談。傳福音不應該只是掛在口邊,而是要身體力行為主作見證。藝術宣教也是一樣,我們的藝術作品要讓人看到和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宣教是要使愛神的人得著益處,使未信的人親近上帝。在實踐藝術宣教的態度是需要調整得恰當,筆者嘗試簡述如下:

1. 接納不同實踐模式

有人喜歡用不同的方式來實踐藝術宣教,無論在講台宣講的,以文字寫稿出書的,以影音傳媒報導的,以音樂舞台表演的,以展覽展示的,無論是「大搞」和「小搞」的都可呈獻給上帝。(歌羅西書一章28節)藝術可以有不同媒體的展現方式,可以是一張畫、一件立體雕塑、一首音樂、一齣話劇、一首舞蹈,甚至是插花、氣味裝置,舉凡人類五感中,不同媒體的藝術家都可以走在一起,能夠產生認知的都可以讚美和敬拜上帝。(以弗所書二章18-22節)接納不同實踐模式就是看每一種實踐模式都有其價值,互不排斥,彼此包容、共鳴。

2. 欣賞不同背景發揮

不同信仰靈程,初信或資深的基督徒藝術家同樣是上帝喜悅的,各人因對上帝恩情的領受不同而衍生的作品都能夠造就人。不同藝術資歷,無論是自學或跟隨老師的,或藝術學院畢業的都能夠在作品中流露上帝的美善訊息。因為上帝不看人的能力,上帝看人內心對祂的渴慕。我們不能判斷誰是最有資格做藝術宣教,判斷的只有上帝。(撒母耳記上十六章7節)

我們不會輕看一位初信的中學生在街頭以唱藝或繪畫傳福音,然後批評他沒有受神學訓練、沒有藝術學位。我們只需自問有沒有忘記了信仰的初心?我們在傳福音的事上有沒有比較、有沒有爭競?我們只是枝子連結在一起,建立葡萄樹――就是基督的身體。(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

把Me反過來成為We

宣教的理念跟藝術發揮沒有衝突,個人創作及集體創作也沒有衝突。作為同路人彼此連結,互相支援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枝子與葡萄樹的實踐好榜樣,可讓人看到我們是主的門徒,從而讓我們所傳講的更有公信力、更有認受性。

當基督徒藝術家的作品以流露上帝訊息成為一種常態,當人習以為常地看見藝術作品的展現帶着上帝的信息,就是我們所說的氛圍了。藝術家喜歡獨特和與別不同,但不等於他是自我和封閉,只是他喜歡專注做自己的事而已。一般人理解藝術創作傾向是唯心的和自我的,藝術家不喜歡跟從別人的思路。若藝術家能夠把建立氛圍看成一個有國度觀的方向,如主耶穌從上俯瞰世情一樣,即是再退一步看,謙卑地放下自己,把Me 反過來成為We。俗語說:「做大個餅多人可以分吃」,基督教藝術能夠在商業藝術市場佔一個位份,就先從教會圈子裏有一席位,這才是基督教藝術發展的大方向。

藝術品欣賞

藝術家:印象

題目:終結與開始

媒體:掐絲法瑯

尺寸:30cm

作品描述: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神掌管時間、宇宙萬物的生滅。中間的希伯來字Shin,代表神的名字,有保護的涵義;冠冕代表耶穌;翅膀代表聖靈,祂們是三位-體的神;女子代表新約教會;右邊希伯來字母代表初――阿拉法;左邊的字母代表終――俄梅戈。

藝術家:印象

題目:會幕陳設桌

媒體:油畫、紙

尺寸:61.5 x45.5cm

作品描述:

聖經以樹立老師二十多年前的設計作為藍本;火焰般裂開的幔子代表耶穌的救贖;陳設餅代表生命之糧;金粉代表神的榮耀,新舊約預表於此融為一體!信徒皆祭司,寶座前獻上心靈誠實的敬拜,相信歷史會進入一個新的轉捩點!

 

文:周文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