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似他偏似他

談婚論嫁:不想似他偏似他

每個人都有父親,但不是所有父親都是稱職的父親。不論父親想與不想,知與不知,刻意或不經意,總會透過他的行為,經年累月地影響子女成長;到子女長大後,就會發現自己最不想似父親的部份,卻明明地複印著。

張生張太結婚十年,育有一女八歲。女兒出世前,夫妻生活還可以,但自從孩子出世後,張太感到丈夫只顧孩子,自己多年來都被忽略。疫情使大家被困在家,因為不滿與衝突增多而求助。

張生童年父親經常缺席。父母關係不好,父有外遇後離家;童年時很羨慕同學們有父親陪伴。他想婚姻美滿,也想做個好爸爸,但卻不知道甚麼是美滿的婚姻。張太形容自己似生仔機器,任務完成後就被丟在一旁。

有一些人會因為父親的不是而警惕自己別重蹈覆轍。有些人因為父親的不是,明明不想似他,卻又似走不出困局;我們該怎樣面對父親的影響,並能朝著正確方向走?

很想分享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的故事。話說陳醫生家有三兄弟,三十年前,在他十三歲時,父親有外遇並離家,陳媽媽獨力照顧幾名孩子,歷盡艱難,幸好三個兒子都學有所成,且都很孝順,亦明白媽媽的勞苦,並樂意照顧媽媽,使她能提早退休,好好享受生活。

陳醫生說,對爸爸沒有恨意;並從父親的反面教材,知道忠誠對婚姻的重要。他育有三名子女,大女今年十三歲,他形容看到女兒就有如看到當年的自己,他提醒自己,絕對不可步父後塵,使家人跌落深淵。

父親影響有多深視乎孩子受創的年紀;孩子越小,就越難分辨有甚麼影響是他不想要而可以刻意不學習的。陳醫生家變時十三歲,已開始懂事,能同理母親的處境,並盡力做好自己,不加增母親煩惱。另外,他雖然愛惜孩子,但會將太太放在兒女之先。

神設計人類關係的次序是先學做人,再做男女,再為夫妻,後為父母,當這次序正確時,方向就會正確。

 

文:杜婉霞 (好好戀愛學堂堂主任)  goodlovehk.com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