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戀愛:兩個人的距離
在婚前輔導,其中一條常問的問題:「你希望婚後跟婚前的關係有何不同?」
一般來說,多於一半的準新人,期望婚後能一同做許多事情,比方作決定等,從而讓二人變得更密切、更瞭解,這似乎是很美好。
於是我反問:「真是做任何事也一齊?」他們思考一下,通常換來的答案是:「哈哈,那倒不是!」
永結同心的迷思
上帝創造我們,沒有因兩性結合後,就從此黏合在一起。即使結為夫妻,心思、意念、想法和情感,還是本來的樣子。一些夫婦甚至在婚後,才發現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個人空間。可想而知,要追求「一併生活、共同進退、形影不離」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著名的博域家庭系統理論(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提出,人類之間存在兩種行為處事的驅動力:「連結驅動力」(force towards togetherness)以及「個別驅動力」(force towards individuality)。倘若一段關係裡,有一方去做主導,不論做甚麼、想甚麼皆以對方為先,追求彼此要相近及一致,便容易產生過度的倚賴,引起關係間的焦慮,結果出現情緒上的種種徵兆,例如無故地感覺不安,經常為小事發脾氣等。
至於「個別驅動力」,聽起來好像與親密關係背道而馳,但此股動力卻有利制衡過量的緊密,協助個體維持自我,建立自我責任感和有意義的親昵關係,避免在關係中感到窒息。
縱然在戀愛關係裡,甚至已進入婚姻,別忘記為自己的身心靈繼續修為,只有這樣方可跟伴侶,築起有效的心理界線,既享受甜蜜,又能自重自尊。
互有差異的可喜
當擁有壯健而自愛的身心靈,漸漸就能體會到愛侶跟自己不同之處,雙方對一件事有别的想法及感受,原來是可喜的。因為那不是自己不好,亦並非代表對方不愛自己,只是各人的需要都不一樣,接著便學習了解、接納與尊重。
保持某個距離,一方面留些空間給照顧好自己的雙手,另一方面,使眼睛看得清對方的需要。
經過數個月的指導,於最後一節,我請兩位準新人站起來凝望對方,嘗試一起尋找個大家認為最舒服的距離,他們笑著慢慢協調,到最後定下來,滿意地向我示意。
◇李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