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不情願的最美好的時刻

不情願的最美好的時刻

感恩常是為我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時光而生發的。今年此時是我來美後所過的第60個感恩節,才發現我們生命在當下的意義(是否真的美好),是要在將來回顧的時候才顯明的;因為我們其實是被我們的將來所定義的。很少人有足夠的遠見,能以將來的眼光看到今天的真相。邱吉爾就是這樣一位有見識的人。

1940年5月,德國陸軍繞過法國引以為豪無比堅固的馬其諾防線,從北邊阿登高地迅雷不及掩耳地攻入荷蘭,把40萬英法聯軍包圍在敦克爾克海邊,如果英軍不能渡海撤回英倫,就必面臨全軍覆沒的命運。5月27日比利時投降,英國開始從敦克爾克緊急撤回。他們動員了850艘各色各樣大小船隻(有接駁船、汽艇、漁船、貨輪、遊輪等等),34萬聯軍在短短幾天內狼狽不堪地逃回英倫三島,一切的輜重、坦克、大炮都拋棄在海灘上。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勢不可擋。6月16日法國要求停火,歐洲基本上只剩下英國還有一點希望抵抗德國的納粹政權了。

正當那時英國出現了一位政治偉人――邱吉爾,他臨危受命,在1940年5月出任英國首相,他在法國投降後2天,向英國下議院發表了一篇僅30分鐘的演講,談到當時慘澹的時局,鼓勵英國的軍民堅持下去。他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現在納粹已經要將其強大軍隊的全部火力轉向英國。魏剛將軍所謂的法蘭西戰役已經結束,我預計英格蘭之戰即將打響。」丘吉爾意識到這將是自由民主世界對抗法西斯納粹主義的最後一站。最後他說:「因此,讓我們勇敢地履行我們的職責,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即使大英聯邦繼續存在一千年,人們仍將說:『這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刻』。」

在過去,許多人對英國的印象是負面的,以他們是唯利是圖的商業國家(從前我們把德國翻譯為「德意志」,把英國翻譯為「英吉利」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他們在1940年忍受德國空軍肆虐和海上潛艇的封鎖,又因德軍對英倫都市的轟炸,倫敦居民甚至住進地鐵隧道,並把近3百萬孩子送往鄉下地方去避難,就硬是堅持不與德國妥協,直到美國的參戰才有了轉機。他們敦克爾克狼狽撤退,雖是無比難堪,卻保持了軍事實力,贏得最終的勝利。那在當時看來極為丟臉的事,的確可以說是他們「最美好的時刻」。

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蘇軾(1037-1101),也是我個人最喜愛的詞人。猶記中學時代讀到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雖尚未解男女之情,卻不禁為之淚下。之後又讀到他許多的軼聞,對他洋溢的才華更是欽佩有加。

蘇東坡少年得志,20歲時入京會考,與其弟蘇轍同中「進士」,被歐陽修所賞識。24歲參加制科考試成績過人,被宋神宗看重,開始在朝中任職。後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當政排擠。1079年因「烏台詩案」以「大不恭」死罪入獄,幾乎喪命,後經王安石、曹太后等多人出面,宋神宗方免其一死。

1080年蘇軾貶去黃州任「團練副使」,沒有俸祿。後經友人贈一片東向坡地,他才自耕自食過著清苦的日子,故自號「東坡居士」。他說自己像沙鷗「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借景抒情,至為感人。四年後得平反入京,先後出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要職。1094年新黨又得勢,蘇軾被彈劾,貶謫至惠州(今廣州西郊,當時算是蠻荒之地)。三年後60歲的蘇軾再被貶往儋州(今海南島西北岸),那更是個「瘴癘」之地,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困苦生活,他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不料1100年宋徽宗即位,下詔蘇軾北還。

1101年五月,64歲的蘇軾北還途經金山龍游寺,看到李公麟所繪之畫像,他即興題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前兩句取自《莊子》,後兩句是他對自己一生的論定。他一生的功業,成就在這三個他失意被貶的地方。七月蘇公病逝途中。

我們可以說蘇東坡在黃州被孕育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偉人:他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前、後赤壁賦;《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都是他在惠州所賦的不朽之作。連他有名的「東坡肉」都是在那裡研發的。

他貶至惠州,在這個他形容為「以瘴癘之地,魑魅為鄰」的地方,致力建設,並在城西的丰湖筑堤建橋,他稱之為「西湖」。他在惠州深得民眾的喜愛,後來有「一自坡公讁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說法。據說他著名的《蝶戀花·春景》(天涯何處無芳草)就是在惠州寫的。

他在儋州致力於當地文化教育,還教出了海南第一個舉人,姜唐佐。蘇軾的惡夢卻是海南的福氣。如《瓊台紀事錄》所記:「宋蘇文公之謫儋耳,講學時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至今儋州尚有諸多紀念蘇東坡的古蹟。

卻顧所來徑,蘇軾回首看他在黃州、惠州、儋州那段慘澹的日子,也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自問的好:「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