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明:透過藝術改變人心

陳燕明活得自在

「我希望自己活得自在,也希望其他人都可以活得自在,我的理念是讓人生活得美好,或許這個想法很宏大,但起碼對身邊的人,例如我教的學生,我想做生命教育。」從事多年自然保育工作的陳燕明(Christina)爽朗地說。

自小就在大自然的世界裡成長的Christina,像極自由自在的鳥兒,經常上山下海,「從小爸爸已經帶我到海灘玩,行河溪、捉蝌蚪,而真正愛上大自然,應該是從中四讀地理科開始,我見到課本裡的相片很靚,當時我就下定決心,將來要從事與地理相關的工作。」

與大自然為伴

她當上了自然教育導師,又是自然生態攝影師,也是樂施會多年的義務攝影師,現職是香港觀鳥會助理經理,「我上至天文氣象,下至地理生物都會影。」2013年她出版了《賞雲日誌》,「我希望從攝影大自然取得肯定、透過攝影讓人看見我。」

她感慨,「香港人獲得肯定,通常都是透過競賽,我們的社會太過功能性,或許因為我們的社會太多人,不似歐美國家,若然喜歡藝術,可以有很多發揮的機會,所以屋企人只會叫我讀好書,當考到好成績或是獲得獎項,就會獲得認同,我們讀書的制度是懂得考試遊戲規則,懂得背書便可以取得好成績,我的學業成績一般,但《賞雲日誌》讓我真正獲得別人的認同,這是我由細到大所沒有的。」

那時的她剛巧在神學院完成個人成長的課程,她開始思考生命裡另一層面的東西,「例如情緒、成長,前路該如何走下去?當時的工作很好,但某程度上我覺得自己很井底,我想趁後生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於是她毅然辭去導師一職。

發掘世界的另一面

此外,修讀新聞也讓她發現世界很大,「我因為要做一份探討填海問題的功課,要到長洲訪問漁民,但漁民要凌晨四、五點出船,結果我和兩位同學深夜一點搭船入長洲,並在長洲的快餐店等至四點,然後跟漁民出海,了解他們是怎樣用底拖網捕魚。」如果不是讀新聞、要做功課,她不可能接觸這些人,知道漁民的生活。在中大讀新聞也讓Christina明白攝影可以幫人,「有一個美國的新聞攝影記者叫做Jonathan,他拍攝了一套盧旺達婦女的圖輯,她們是當年盧旺達被陶西族人屠殺時被強姦的一班婦女,其後懷孕生下小朋友,她們對自己的小朋友有愛也有恨,愛是自己所生的,恨是令她們想起難過的經歷。Jonathan希望藉著這圖輯喚起世人關注這班被遺忘的人。」這令她有很大的啟發,「我的鏡頭不是單單影很靚的自然生態,我可以影有需要的人,去讓公眾知道他們的需要。」她盼望走訪有需要的群體為他們發聲。

她說:「其實我成日都想去拍一些有需要幫助的人,但很難自己去,我慶幸樂施會找我做義務攝影師,他們開闊了我的眼界。」她還記得第一次去的是老撾,到一條山上小村考察,還有到過尼泊爾、非洲的贊比亞……。

「贊比亞機程很遠,由香港飛去南非12個鐘頭,轉機再坐3、4個鐘,然後落機後立即坐6個鐘的車程,或許因為天氣太熱,我感冒發燒,當地的職員還擔心我患上瘧疾。另外,雲南那一次的探訪對象是愛滋病患者,也讓我看到不公義的情況,因為邊境地區有很多中緬不平等的婚姻,中國男士娶緬甸女士,緬甸的婦女變成寄人籬下,而在邊境毒品較容易往來,中國男士吸毒,在共用針筒的情況下染上愛滋病,同時亦感染他們的太太!」她還去過甘肅,「我人生未試過這麼冷,只有零下17度,但當地人很有智慧,懂得怎樣與大自然共處,他們睡的不叫床,叫『炕』,他們用喉管接駁起燒柴的灶頭與床底,把熱燻送到床即是『炕』,以至食飯、睡覺,那個位都是持續暖著。」義務工作讓她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甘肅的人讓她看到人的智慧

她到老撾的小村考察

贊比亞的經歷令她難忘

她辭去導師工作後,人生豁然開朗,「這對我的啟發很大,以往有穩定工作可以去無限的旅行,自己去旅行一定不會走入落後的村落,而是會揀一些靚的地方去。記得2013年我去了菲律賓、澳洲、紐西蘭、愛沙尼亞……,但發現天下烏鴉一樣黑,到處楊梅一樣花,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人性可以很極端,可以有很美善的一面,亦可以有很醜陋的一面,人與人之間,即使一對夫婦,都已經可以有很多權力控制對方,可以因為金錢利益殺夫、殺妻,人的心永遠得不到滿足。」走了地球一圈,她體會人性。

致力改變人心

「我做保育,其實離不開是做人心的工作,人為何要破壞、壓迫大自然,就是因為人心的不滿足。人為何要吃魚翅?魚翅本身是沒有味道,其實吃的是芡汁。為何家裡要放象牙雕刻?這一切不就是要告訴別人,自己有錢買得起?」她深信保羅所言:「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我們的信仰,從舊約十誡開始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人,不要貪心、貪婪、不要貪戀別人的錢財,教我們如何控制個心。」

參與樂施會義務工作給她帶來甚麼啟示?「原來透過攝影我找到自己,攝影讓我認識自己更多。除了繪畫,其實攝影都是藝術的工具,這令我有動力,令我跟上帝說,『我下半生想做人的工作』。」從此啟動了她把藝術帶入教育和保育的路。

她寄予學生做一個光明之子就如同黑夜中的星星

她猶記得老師曾跟她說:「其實你有這麼多事想做,你大可在大專教些兼職課程,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再做想做的事情。」於是她去應徵,「今年是我在能仁書院教書的第六年,我很喜歡教育,今年教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我帶出很多問題跟學生討論,其中有一堂講政治,我覺得我跟學生好似去了另外一個層次,在課堂的最後,我用了一張星星相作結: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有邪惡黑暗,每一個人都有人性的醜惡及美善,處處都可見到人性敗壞,黑暗得如同黑夜,我們無力把黑夜變成白晝。但天國的價值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光明之子、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如同黑夜中的星星,我們就是做一顆光明之子,照亮不了世界,也能照亮身邊人。」她認為,每個生命都非常寶貴,「雖然我不知道自己可否跟年青人的生命同行,我亦不知道可否做到生命影響生命,但我想做生命教育,與他們一起成長。」這也成了她致力於教育,為了下一代,最深切的一份想望。

「上星期我帶學生落田插秧,插完之後,我向學生表示非常欣賞他們的付出。Appreciation在華人社會比較缺乏,多為家長式的教育,其實以前的我都是很多負面的情緒,只會埋怨,近幾年自己學習如何梳理。回頭望自己輕鬆了,看這個世界也不同了,現在Enjoy Life。」心態的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例如今天我食了一頓美味的午餐,我感恩,我有生命氣息享受美食。」她學會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她帶學生落田插秧

落完田她與學生一起洗腳

推動環保

除了享受生活,她也積極推動保育工作,「其實減少製造垃圾已經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為無論對土地的影響,或者對生態影響都很大,例如我們丟落海的廢膠,足以令雀仔死亡,因為牠們無法好像人一樣判斷甚麼是塑膠垃圾,牠們在受污染的海上叼食塑膠,以為撿到食物,帶回去給幼鳥吃。」她補充說,「我經常行山,見到樹上掛著口罩,也曾經見到雀仔把口罩用作巢材,出海時又見到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垃圾、塑膠等在海上飄浮。早前亦有報道指紐西蘭鳥類學家拯救肚裡滿是塑膠的信天翁BB亦有鯨魚在高雄擱淺救不了,因為牠的胃塞了三十多個膠袋。」

她呼籲大家愛護地球,尤其信徒,因為上帝把受造世界託管具有神形象的人類,授權人類作為管家,人類有責任代表上帝管理這個受造世界,並應如租客一樣的心態,有天要把這間屋歸還給屋主。

香港的海洋可以是如此美麗。

為了保護環境,她身體力行,「我選購產品時會以減少行先,例如揀少包裝的産品,也會自備購物袋,外賣時不用即棄餐具,並要求少飯,務求減少浪費,也盡量少用濕紙巾,因為濕紙巾是較難分解的。」如果可以再做多一點,她建議多買本地食材,因為買外地直送的產品,飛機運送是有很多碳的排放。

環保愛地球,是一種生活態度。只要在每天的生活裡有小小的改變,就能凝聚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文:Ellen/圖:由受訪者提供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