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光:藉經文書法祝福人

劉澤光:藉經文書法祝福人

他書寫儒學、道學,也在山坡上書寫聖經經文,將大自然融入書法創作之中。相比於繁囂、都市的生活,劉澤光教授更愛大自然、愛山水,有點像古代的詩人。

身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及副總監(研究)的劉澤光教授,對中國文化藝術有濃厚的興趣,「我嚮往中國文化,我喜歡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提醒我這些都是祂的創造。」所以他愛拿著筆墨,跑到大自然,來個「即景書法」創作。

領會穹蒼的浩瀚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手的作為。

這是他在家附近的山坡上,以榜書書寫的詩篇第十九篇第一節,以此頌讚上帝。「寫這句經文時,人在大自然中顯得微不足道。我有感而發,以行書寫下:『微塵依無限,刹那變永恆。』和幾行注解:『人雖渺小如微塵,卻能以信心皈依無限之造物主。短暫之生命頓變,滿有永恆之福樂。』」

 

在山坡上創作書法是一種難得的書寫體驗,「在傳統書法中,作品是最重要的,但在大自然的環境書寫大型書法,便不再局限於書法本身,重要的是過程,地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而寫的是神的話語,用人的動作去表達,整件事加上野外的環境,種種的元素互相呼應,再加上航拍,用科技結合傳統書法,這跟我在室內寫書法截然不同。」

經文書法巨型掛氈

一無掛慮巨型掛氈,讓人得著鼓勵
他盼望藉著經文書法祝福人

從傳統文化走出來,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和現代的處境,融合其他形式,他解說如大型的經文書法掛氈,用以裝飾商業大廈地下的大堂,但實際借其地方,彰顯神話語,讓看到的人得著神的祝福!

作為基督徒、大學教授和書法家,劉教授常常思想如何藉著書法創作,將神話語的祝福帶給別人,「把書法織成巨型的掛氈,目的就是透過經文,讓看到的人得著鼓勵,這個作品現在放於新蒲崗一幢商業大廈的大堂。」有經過大堂見到大型掛氈的弟兄說,當時自己非常疲倦,也為一些事情而憂心,但一無掛慮四個大字給他很大的鼓勵;另有一位患了末期癌症的弟兄分享道:「神藉著一無掛慮經文的掛氈書法,激勵他,給他力量面對病痛的掙扎。」

兩位恩師的啟蒙

別具心思的經文揮春

曾經舉辦多次個人書法篆刻展的劉教授,原來早在中學時期,受老師的啟蒙,踏上書法學習之路,並先後拜入兩位名師的門下。劉教授回憶道,「中四、中五時,美術科曾廣才老師是一位全才的老師,既通曉中西藝術,也教藝術史,他開了我的眼界,也令到我愛上美術,而他本身又是書法家,教我們書法應付中五會考美術科的試題之外,每星期還有一次周六的加堂練習。此外,曾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參加書法比賽,我們一班師兄弟輪流獲獎,冠亞季、優異獎通常都是由我們包辦。」後來,劉教授更經曾老師的引薦,隨韓雲山老師學習書法。他感恩天父帶領他遇上兩位好的老師,「他們循循善誘的教導啟發了我,不但讓我打穩基礎,在臨摹的過程,也令我慢慢領略到書法藝術的精髓。」

書法最引人入勝,就是它既抽象同時又有很多的限制,「書法沒有圖像,只是線條,而線條的變化是顯示書寫的人內心的情緒、意念。舉例說如果畫一幅圖畫,或者畫花畫得似,別人便會稱讚,但書法並不是這回事,它不是模仿大自然,所以當你寫一個花字,要別人認同你寫得好,單憑線條,實在比較難的。事實上書法是顯示人的心靈、思考狀態。」他娓娓道來書法藝術的精要。

除了書法,他也愛繪畫、雕塑,「我對中國文化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我同時也學習西方藝術,尤其在大學階段有做不同的西方美術創作,如繪畫、素描、雕塑及版畫等。」除此以外,他也酷愛美術史,「東西方的美術、藝術都很豐富,我在美國讀書時修讀的是美術建築學系,所以除了涉獵美術範疇還有讀建築,例如西方的教堂、中國寺廟建築等,而我的碩士、博士研究就是關於藝術史方面的,即使現在我在浸會大學教書,教中國藝術、書法、篆刻之餘,還有教藝術史。不過在創作方面,我特別喜歡中國的藝術,因為自己深受書法老師的熏陶。」

他說,中國的書法、篆刻,強調抒發個人的內心、個人境界的重現,因為透過筆墨,筆是有彈性的,輕重粗幼,有韻律,而這種韻律是透過人腦袋的想法,然後指揮身體的動作,手就去發揮,所以字某程度是反映人的個性。字如何反映個性呢?以他在大學教學多年的觀察,「若果學生是較為溫文爾雅的,寫出來的字是較為斯文,而文靜的女孩子,寫出來的字會比較靜態;活潑的男孩子,寫出來的字比較有力。」

朱白文相間印〈謙卑〉

天地之大人何其渺小

劉教授也喜歡國畫、印章,有一段長時間他曾跟隨龍子鐸老師學習國畫,「我喜歡國畫裡的山水畫作,我自小已經很喜歡大自然,去到大自然我覺得跟神更接近,因為大自然就是由祂所創造。見到山、見到海,覺得人很渺小,需要謙卑下來。」即如訪問當天他靈修的經文正是詩篇121篇,「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大自然是一個好好的提醒,是天父創造之一,山、海、夕陽很浩瀚,這個世界這麼美,都是祂所做。」

「山水畫是國畫裡的一個大的項目,也是最高的境界,表達了人的思想、人的心靈。中國人愛山水也愛畫山水,他們未必相信有一個神,但他們都覺得自然、宇宙是偉大的。」劉教授舉例說明:《前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知名的作品,當中提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意思是面對長江的浩瀚,發覺人的渺小。《前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爲困難的時期——被貶謫期間,他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在他政治生涯低谷的時候,想到人生的意義,他寫道「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無盡藏即指自然的偉大都是人類的禮物。」其實中國的詩詞歌賦、書法或繪畫裡都有一些思想,跟基督教的道理很吻合。

中國文化之中最主流的思想分別是儒家、道家和釋家,或者儒釋(佛)道,那麼佛教與基督教是否有衝突?「當然兩者是不同的宗教,而在教義上也是有所不同,但很多經典文學和哲學作品均包涵人生哲理、當代的智慧,特別是《老子》的思想跟基督教有類似的地方,例如《道德經》上說「既以與人己愈多」,意思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愈給予得多自己反而愈多,再者道家都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不好爭競,這跟聖經教導有些接近,所以單純以哲學思想而言,也給我提醒。」

反思神話語激勵人心

雖然抄寫前賢名著,但他也不忘一直指引他人生的上帝,尤其人在外地及生活缺乏的環境,令他經歷到天父的保守和供應,「那時在美國修讀博士,因為家人患病入院,需要停學回港一年。當時是窮學生,但非常感恩獲得專為有需要的亞洲學生而設的奬學金,得以順利回港,並在短時間內覓得教席,太太也找到全職代課的工作,結果可以陪伴家人,但卻遇上沙士爆發。記得那年是2003年,當時香港人非常恐懼,酒樓、食肆、商場空無一人,香港儼如死城,學校停課,我便趁那段日子抄寫《傳道書》(現藏香港藝術館),每天寫,一章一章的寫,在抄寫時重新思考,萬物都有定時,別無他法,只有等候。」這也成了他每天的靈修,支取力量的來源。

他強調,「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做經文書法、做印章,與神靠近,因為神的話語帶有能力,安慰人心!」

天地之間,穹蒼之下處處都有上帝的信息,願你也聽得見祂的話。

 

劉澤光教授「即景書法」創作影片

- 展開清晨的翅膀-詩篇139篇 9-10節

- 諸天述說-詩篇19篇1節

- 向高山舉目-詩篇121篇1節

- 香港褔音盛會2017-劉澤光博士書法創作

 

文:Ellen/圖: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