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斷山明:承傳廣彩工藝

九十後拜師 承傳廣彩工藝

廣彩沿於廣東,是一種手繪彩瓷工藝,在中國已有三百年,在香港亦接近一百年歷史,但逐漸被時代淘汰,成為夕陽工業,老師傅一個一個退下,但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年輕駐場藝術家Dixon(筆名林斷山明),卻對廣彩甚為著迷,「我在中學時已知道這工藝,當時香港出現保育風潮,由皇后碼頭、喜帖街等開始,當時我仍年少,覺得年輕人要對文化有承擔,於是主動去粵東磁廠拜師學藝。」粵東磁廠設於九龍灣宏開道,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手繪瓷器廠。當年只有中三的Dixon,憑著一股熱情和誠意,打動了老師傅的心,「廣彩是傳統行業,以前是父傳子,不傳女的。香港有不同的廣彩師傅,有些專畫人物、雞或花鳥,機緣巧合,我的師傅譚志雄精通各樣圖案。」譚志雄是香港最後一個廣彩師,「我每逢周末就去學習,學習大部份時間不說話,師傅畫瓷,我就在後面站著看,專注看師傅畫的每一筆,有疑問便等到休息時問師傅。」由中三到大學,Dixon學了8年,成為譚的入室弟子。

Dixon與師傅譚志雄(中)合照

70年的工藝承傳

他與道風山的相遇,看似偶然,當中卻有天意,「我在沙田體藝中學讀書,同學知道我很喜歡中式建築,說道風山上有個十字架和中式建築,我坐車上學時成日都向山的方向望,但都看不見十字架。直到考完文憑試後鬆了一口氣,有日便一個人上道風山,但都找不到十字架,只在外圍行了一圈,卻感到山裡很有靈性,刺激了一些新想法。」剛巧當時道風山正舉行繪瓷70年展覽,令Dixon流連忘返。原來,道風山的繪瓷歷史源遠流長,大門入口處的一幅巨型風景磁磚壁畫,便是出於繪瓷大師周以鴻手筆。這種透過中式繪畫方式表達《聖經》內容的理念,源於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創辦人艾香德牧師。祖籍挪威的傳教士艾香德牧師,於 1904 年抵達中國湖南傳道,對中國宗教產生濃厚興趣,並燃起向佛教徒傳道的異象。他在南京創立景風山,招待佛教及道教徒學道。後因戰事緣故,艾香德牧師於 1930 年把工作遷移香港,在沙田創辦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並邀得丹麥建築師艾術華設計中國式建築群,後來更增設繪瓷部,製作很多藏品,但如今繪瓷部的老師傅年事已高,最資深的長老徐淼師傅已經106歲,早已退休封筆,但一直希望繪瓷部後繼有人。這次登山,不單是Dixon遇上道風山,也是道風山遇上Dixon,「當他們知道我的背景後,便邀請我做一些繪瓷創作,我即時把風的形態劃在九集碟上,每集碟就是一個筆劃,做出來的效果很好。」

天使花園位於道風山基督教墳場,正中位置是艾香德牧師的墓地

由傳統到簡約

後來,受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任湯泳詩博士的賞識,Dixon成為駐場藝術家,山上給他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空間和設施,孕育不少新作品,「和以往以中式的形像把《聖經》故事畫出來不同,我做的繪瓷會有時代的風格,簡約得來又保全傳統的味道。福音的故事是經典,但如何表達可以有不同的手法,由具象到抽象,再到現在的簡約路線。」他繪製的系列如Sing Hallelujah、雲浪丸等,都令人耳目一新,「我還嘗試在道風山上以手繪瓷磚,引導大家上山或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希望別有一番景致。」

中學已接觸信仰的他,更視繪瓷是一種靈修的操練,「繪瓷製作很講究呼吸,一呼一吸,都會影響到每一筆的發揮,所以有時師傅會教我閉氣,畫畢圖案後才重新呼吸,這跟靈修的操練很相似。」最近山上更開辦工作坊,讓參加者在山上觀察林裡的竹樹,然後通過默想,把心中所感繪畫出來,彼此分享交流。這項嘗試是與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生命事工共同合作,生命事工同工余鳳屏傳道說:「靈修不只是讀經祈禱,因上主會透過宇宙萬物向我們說話,靈修是提升我們的覺醒,發現上主的臨在,祂又會透過不同處境,包括大自然、物件,甚至你討厭的人向你說話。」

Dixon與余鳳屏傳道把繪瓷與生命事工結合,帶來新景象。

藉繪畫釋放哀傷

余傳道認為生命事工與藝術彼此沒有衝突,更可發揮協作的果效,「在道風山基督教墳場內有個天使花園,提供一個地方給不夠24周便流產的胎兒安放,早於繪瓷之前,我們已藉著藝術及繪畫幫助流產胎兒的父母把內心的抑壓和哀痛表達出來,令心靈得到安慰和釋放。」天使花園的位置,正位於艾香德牧師墓園的所在地,栽有12棵橄欖樹,胎兒安放在樹下,每個位置有一塊石頭做紀念。花園被群山圍抱,遠處望到聖殿宏偉的建築。都市人生活忙亂,但上到山上,行在叢林當中,不妨放慢一點,或許會遇到不一樣的天空,領受Dixon為自己所改的筆名「林斷山明」的意境——「穿越一片樹林後,在絕處裡,見到豁然開朗的山景。」

他的最新創作Sing Hallelujah和雲浪丸系列

 

文:黎明輝/圖: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