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寶儀 孜孜不倦讀神學
「我讀書不單純為研究,滿足自己,也是為教會,很想將所學到、看到、發現到的與我服事的信仰群體分享。」區寶儀在大學畢業後,繼續踏上學習的旅途,在建道神學院修畢道學碩士、神學碩士,現正在崇基神學院進修神學博士學位。
Q你為甚麼這麼喜歡讀書?
A因為在學院裡讀書一來有老師的指導及監督,令自己有規律地讀書,另外與老師和同學的討論中也有許多發現,豐富了自己;二來在學習裡能認識自己的不知,可以從其他人身上有許多體會,所以過程是有趣、愉快和開心的。
Q大學畢後為何去建道神學院進修?
A我是在中大的中文系畢業,之後做過一年短暫的代課老師,又做過編輯。在機構做編輯一年的過程中,覺得自己仍有很多不足,因在大學期間已經蒙召全時間服事。既然如此,覺得這是將來全時間事奉作傳道人基本的需要,便去建道神學院用三年時間讀些基本範疇,完成道學碩士課程。
Q唸完道學碩士,為何又進深唸神學碩士?
A道學碩士涉獵的只是基本範疇,對於自己很有興趣的課程仍未進深了解,所以畢業後除了在教會牧會,也在工餘時間繼續上堂,讀神學碩士課程。
Q甚麼驅使你又進到神學院唸博士?
A我是2018年入崇基的,剛好是我神學學位畢業後的十年,在這十年期間許多同學鼓勵我再讀,而崇基有我喜歡的老師,專門研究女性主義釋經,所以去申請。
Q在崇基讀了四年,有何得著?
A這裡的老師很鼓勵同學出外,並在不同期刊發表論文,有些同學到美加實習、到泰國做不同的服事,而我選擇去以色列做考古發掘。
我在2019年去了以色列兩星期,去了一個雖然不是聖經中典型的地方,卻親身體會到那邊的文化,然後回讀聖經便想起考古學家所作的,真是超級辛苦。那時,我們早上四、五點要起床,十一、二點便需要返回室內,因為室外實在太熱,那就明白為何聖經中那婦人要在中午去打水;另外,個個人都會躲在樹下遮蔭,便明白樹在以色列是何等重要等,更體會聖經的真實。
她讀書是想把學到的與信仰群體分享
Q讀博士這四年有否掙扎?
A我要兼顧牧會又要兼顧家庭,而做學術研究是極需要專注,我要承認這是我的限制,雖然返學上課的時間不算太多,但到了交功課或考試期間,便要閉關在書房裡,不讓任何人騷擾,所以很感激丈夫那段日子陪著兩個兒子。
我記得有次我考拉丁文,有許多表要背,我便叫孩子幫我照著表檢查我是否正確,因為他小時候常常要求我這樣幫他溫習,所以他與我一起背表,雖然他没上堂,但單單背較我還要快,所以年紀大讀書真的很吃力。
另一方面,我讀書後更多體會小兒子的困難,他不像哥哥記憶力強,以往我常責怪他太慢,也不明白他為何很簡單的功課都做不懂,但正如我讀希伯來文時其實等同他讀英文般艱難。當我明白了,我鼓勵小兒子:「你的英文不行,我的希伯來文也不好,不如我們一齊努力!」曾經有一次小兒考完試,學校派了小禮物給他,他有樣學樣,選了Memo紙送給我,因為他知道我將要考希伯來文試,他給我Memo紙記下重點帶入試場,收到時我也很窩心。又有一次在家考試,我超緊張地關上房門搏鬥,叫他們在廳千萬不要作聲,他們知道我要讀十多本書然後考試是很困難的,他們也為我緊張,追問我何時出成績?及格嗎?我也坦白告訴他們不識作答,並鼓勵他們趁年輕要打好基礎,否則便像媽媽般讀得很辛苦。
她不斷學習也得到家人支持
Q 你不斷學習有否感染孩子?
A我會讓他們知道學習不是為了滿足考試或成績,而是想知多一些及認識更多,為自己的興趣而去讀,讓他們知道學習的意義。
他們很清楚我讀書是為了教會,不是為賺取金錢或升職。追求及研究學術本身是有它自己的樂趣,當然他們看到我辛苦、捱夜的時候,有為我祈禱。有朋友知道兒子為我讀書考試禱告也覺得很有趣,好像換轉角色,希望媽媽考試及格,跟著小兒子也説希望自己順利過關,大家都在為自己學習的層面上掙扎。
學習除了豐富我聖經的知識,亦讓我對他們多一點同理心。當然我都希望他們熱愛學習,人生有許多不同的學習,作為中、小學生,固然在學校裡學習是重要的,也需要達到學校的規定,但更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要認真、堅持,遇到困難時要咬緊牙關衝過去,過到之後的滿足不是言語所能表達。
Q你當初是怎樣萌生當傳道人念頭?
A在大學二年班時,我教會去粉嶺和合石附近開荒,我是其中一員。我記得第一次崇拜是四月第一個星期,剛遇上清明節,有很多人在和合石燒衣。那天早上我在趕車,因睡過頭但要趕回教會服事,卻見到很多人趕著拜山,那刻想到,大家都在「趕」,我是趕往服事,但在那裡卻仍有許多人不認識上帝,他們拿著大包小包的趕去燒衣,不明白自己在做甚麼,所以我很想與他們分享信仰,將福音傳開。
她為上帝服事的心志從未動搖,更努力裝備自己,就是希望更多人可以得著救恩,聖經說:「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十章13節)耶穌是進入永生的門,藉著禱告,我們可以去到生命之門——基督那裡去,接受祂作我們的救主,你願意嗎?
以色列考古給她新的體會
她在以色列哭牆祈禱時,曾寫下三母子努力讀書的心願紙條,塞進牆縫。
文:Ellen / 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