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力高:我想學生找到標竿人生

何力高:我想學生找到標竿人生

如何讓年青人飛得高望得遠?「我希望讓學生多些體驗式的學習,其實我之所以搞音樂劇,就是希望他們可以體驗多一些。我越來越覺得課堂所學到的是非常有限,而且工廠式千篇一律的學習,不太人性化。」活躍於戲劇界的現任培正中學校長何力高,道出他栽培下一代的想法。

這些年來,他遇過很多被音樂劇啟發,改變生命的學生。「有一個,中一已不喜歡讀書,也比較懶散的學生,他常常被我責罵。我著他下課後到訓導處做功課,一坐就坐到七時多,給我檢查才放學,日日如是。他高中時跟我排戲,其實他很有天份,他也因為做音樂劇,肯定了自己鍾意演戲,他後來考上演藝學院,還得了一級榮譽,而畢業後就入了職業劇團做演員,最近還拍電影。他不時告訴我,多麼慶幸遇上戲劇,否則一生人可能就渾渾噩噩地過。」

《奮青樂與路》音樂劇是由香港培正中學、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共八十多名學生合演。

「另一位女同學,由細到大讀書都很好,她跟我做完音樂劇之後分享說:『其實我一生人除了讀書沒有一樣嘢成功』,這句話都非常有趣,她除了讀書沒有别的事做得好!其實她活得不快樂,但是她在舞台搵番自己,在舞台找到自信、友誼,因為她做戲做得好,唱歌又好聽,結果她因為做音樂劇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唱歌,後來她入了大學之後,自學結他,她雖然入讀了中大的商學院,但她不喜歡工商管理,她醉心於音樂,結果做了獨立歌手,在張敬軒開的音樂餐廳裡作職業歌手,還有做很多音樂創作的工作。其實以她的成績,可以做專業人士,但是她選擇做一個音樂人。」在培正創校130年周年紀念特刊專訪了這位音樂人,她說「力高是我的啟蒙老師……」

力高老師補充說,「以上提及的例子,一個讀書叻,一個唔鍾意讀書,但他們都找到自己的志趣,我戥他們高興!」從事劇場教育工作二十多載的何力高,眼見學生因這藝術旅程而改變,十分恩惠。

他以個人經歷再說明,「無論中學還是大學,都是課外活動塑造我,而且透過課外活動讓我找到友誼、找到人生的志趣,所以我強調要讓學生有不同的接觸面,讓他們發掘不同的可能性,我希望全體培正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或許幸運的人很快找到自己喜好,但是未找到的,就要多嘗試,也要有清晰的價值觀,一生人不單只是為了讀書、考卷成績也不是自我的價值。」

透過音樂劇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

正如早幾年培正有一個女學生,中大醫學院已經取錄她,她為了父母的意願也接受了,但她熱衷於音樂,結果放棄了念醫科,進到演藝學院讀音樂,吹長笛。「我越來越相信,你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做得好,才會有成就。否則,做人不快樂,也不會有原動力去做。」所以何力高做劇場教育的4D理念就是在訓練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律(Discipline)、投入(Dedication),並能發現自我(Discovery)和得到快樂(Delight)。

戲劇大師鍾景輝(中)也是培正學長,他曾來探班支持。

三年的裝備 

何力高是不折不扣的培正人,由培正幼稚園低班讀到培正中學的中六畢業,他曾任職記者、編輯,最終選擇貢獻戲劇界及返母校執教鞭,並當上校長。但他回憶道,在2012年首屆文憑試後,他決意辭去教席,離開任教多年的母校培正中學,他甚至形容當時自己是油盡燈枯,「那時做通識科科主任,當時一星期工作七天,那時我大概30多歲,我問自己是否就是這樣做到60歲?現在回想當時是聖靈的聲音提我,『出面有啲嘢等緊我』,我不出去不心息,結果裸辭。」

之後三年,他參與製作不同的音樂劇,包括《震動心弦》和《逆風》,前者成為紀錄片《爭氣》的拍攝題材。他認為這兩套劇的經驗造就了聯校音樂劇《奮青樂與路》,同時也改變了他,「這三年是我人生最豐富,也扭轉了我人生的價值觀。我覺得上帝使用這三年來裝備我,以至我再回母校做校長,否則做不了,因為我對人的看法很狹隘,因為我一生人只讀過一間學校,我的世界就是培正,我不知道外面這麼多不同的學生,有這麼多不同的需要。坦白說,我今日對能力弱的學生我的同理心大了,我對教育的看法不同了,以前的我是一個很功利的老師,就是拼成績。若沒有這三年的經歷,我會跟你說培正的目標就是培訓狀元,成為全香港No.1的名校。」


作為《奮青樂與路》音樂劇的監製,他坦言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也因該劇而改變。

發展計劃三重點

難道真的不拼成績?何校長究竟是抱持甚麼使命帶領培正?「我18-19年上任與團隊定下三個關注:強化生命教育、提升學習效能及建立標竿人生。」

「第一是生命教育,如何把基督教信仰陶造學生,我們引入正向教育並融入基督教教育裡,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第二就是教學要與時並進,例如疫情期間,全部老師要懂得如何在網上授課,更重要的是我想學生可以做到他們喜歡的事,而不受公開試的束縛。因為我翻看培正的校史,我們都是做著很多創新的事,培正在130年前是華人基督教史上,第一間由本地信徒開辦,不靠外地傳道會辦的一所基督教學校。培正的先賢一直走著自己相信的路,所以我覺得培正的學生無理由只是專注於DSE,所以在教學上我希望讓學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他續說,「第三就是標竿人生,我認為中學時期是尋找自己和認識自己的階段,如果找到,他將來的路就會較易走,所以我希望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強弱項,上帝給他的召命及恩賜是甚麼,無論是學術或藝術方面,我想我的學生找到標竿人生!」

何校長希望全體培正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

開創兩個新計劃

除了三項關注,愛與學生打成一片的何校長,還開創了兩個新計劃:第一個是Project Happy Meal,第二個是Project Why Not,「Happy Meal開心樂園餐其實是免費食飯,任何學生可以透過電郵或親身跟我預約在校長室一起吃飯,我估這是歷史以來最多人在校長室出出入入的,因為校長室一向是森嚴,學生鮮有踏足的地方。」他解釋計劃的目的,「我不希望學生覺得校長是高高在上,只會躲在Office,我希望知道學生在想甚麼,因為學校是為學生而設的。」

第二個計劃是Project Why Not,「我跟學生說,你有任何夢想或者想做的事情,不論因為缺乏人脈、金錢或方法而未能做到,你來跟我說,我盡量幫你實現。因為培正校友多,就算我幫不上忙,我可以找校友幫手。」過去也不乏成功例子,「一個學生很喜歡畫晝,我就讓他在學校的Lobby舉行畫展;另外有一個學生想參加遊學團去維也納,但沒有錢,我就發動校友,集腋成裘,資助他的旅費;又有一個學生喜歡時裝,他想了解時裝行業,而我們的校友中有一位是時裝師學會主席,我就為他們安排飯局見面……,我鼓勵學生發夢,有困難就話我知。」

他直言如果不能教書,情願不做校長。

寄語年輕人不輕言認輸

疼愛學生的何校長對年青人有甚麼寄語?「疫情是慘事,香港的政治狀況或許是很混亂,如果你因為困境或者苦況,就認命,那就沒有人能夠幫到你,尤其現今全球化的年代,甚麼都有可能,千萬不要限制自己,要夠膽挑戰自己,這個方法行不通,就想別的辦法,人要發奮,我相信成功與失敗很大程度上是歸因自己,當然有上帝在背後。大家不要這麼容易認輸!」

「過去一年很混亂,我和同事用詩篇23篇互勉,我過去一年好像行過死蔭的幽谷,但是否相信上帝與你同在,祂的杖、祂的竿是否安慰你,一路帶你走過,這給我很大的動力和信念。」面對逆境,我們都需要互勉互勵,與主同行。

文:愛倫/圖: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