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回家吧!

情話家常:爸爸,回家吧!

回想自己出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一代出生的一群統稱為「嬰兒潮」(Baby Boomers),因為剛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經濟正在起飛,也不看重節育,一般家庭都會生養眾多,加上工作養家的責任都落在父親的身上,以致父親留在家中的時間也相對的減少,對我一家八口,只有父親一人工作,他為了要創業,留在家中的時間真的很少。所以,我很少有機會見到父親,家中事無大小,都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身上。對我來說,我對父親的形象就是工作、養家。

但是,我沒有想到,《無父家庭》的作者David Popenoe教授指出,在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孩子沒有生父親陪伴長大的比例從17%倍增到36%,到20世紀末這個比例上升到50%。換言之,踏進二十一世紀,「無父家庭」的情況更嚴峻。加上時代不斷地改變,也趨向更複雜,美國法務部的研究報告《聯邦政府可以如何減少犯罪重振社區?》中指出,對美國產生重大衝擊的趨勢中,其中之一是愈來愈多孩子「在沒有父親的照顧下長大」。列舉了一些不幸事件中來自無父家庭的比率:年輕人自殺63%、逃家95%、行為偏差85%、中學輟學71%、入獄服刑85%。可以想像到有父親的家庭是何等的重要。

美國社會學家Scott Myers用了十二年(七歲到十九歲)跟進500位有宗教信仰的家庭的小孩,看到成功傳承信仰的三大因素:
1.      父母對於信仰的敬虔度和委身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子女在成年後是否會對父母的信仰採取同樣的態度。
2.      父母在婚姻關係中幸福與否,也會影響子女對於信仰的接受程度。
3.      那些成長在傳統家庭結構中的子女,往往更容易承傳父母的信仰。這很大可能是因受著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所薰陶,那些有男主外,女主內,父親在大事上做決定等的傳統家庭中長大的子女,似乎較容易接受父母的信仰。

特別第三點,就算是傳統家庭,父親不常留在家中,不過,絕對不能否定父親的重要。對我來說,作為一位牧者,晚上的時間也常常沒有太多的時間留在家中,我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每一天早起,與女兒共進早餐,送她上學。雖然,每一天短短的半小時的相處,至今我們仍然保持美好的關係。爸爸們,回家吧。那怕只是半小時!

 

文:何志滌作者簡介

推介:何志滌【情話家常】網播節目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