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原來是化了妝的祝福
一名農夫在田裡務農時赤腳走路,不慎踩到生鏽的鐵釘卻毫無痛感,因此未察覺傷口,沒有適當處理傷口而導致感染,最終需要截去腳趾。原來他是痲瘋病患者,早期未能接受治療。一名痲瘋病人在做木工時釘子刺入手掌卻毫無感覺,傷口惡化導致潰爛,最終要切去手掌。有病人在睡夢中被老鼠咬掉腳趾卻渾然不覺……這些個案對常人來說簡直匪夷所思。
保羅.布蘭德醫生(Dr. Paul Brand),是一位整形外科醫生與痲瘋病專家,他見證的案例唾手可得。他是首位發現:痲瘋病本身並不會腐蝕人體組織,真正的危機在於病患因神經受損失去痛覺,導致反覆受傷卻毫無察覺,最終引發嚴重感染與肢體損壞。眾多案例讓他深刻體會到:痛覺,看似殘酷,其實是上帝用來保護我們的恩典。
布蘭德醫生與美國知名基督教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是好友,他們攜手撰寫了多本探討痛覺、身體與信仰之間關聯的經典著作,包括《疼痛——上帝奇妙的禮物》(The Gift of Pain / Pain: The Gift Nobody Wants)與《恐懼奇蹟之手》(Fearfully and Wonderfully Made)。他們從人體的痛感系統出發,深入反思苦難在基督信仰中的意義,提出幾個重要觀點:
一、痛感是保護而非詛咒。
痛苦是一種內在的警報系統,是上帝設計來保護我們免於更大傷害的方式。雖然我們本能地排斥痛苦,但它卻是必要的恩典。
二、苦難能夠喚醒心靈,引導生命成長。
苦難並非神的懲罰,而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在破碎中重新依靠上帝,並更深理解生命的奧秘與價值。
三、上帝並非冷漠的旁觀者。
祂並不在高處漠視人間痛苦,而是親自進入我們的掙扎之中。耶穌曾經受苦,因此祂能完全理解我們的傷痛,並在其中陪伴我們。
四、苦難之中仍能發現轉化與祝福。
我們可以選擇讓苦難使我們更堅強、更謙卑、更慈愛,而不是陷入苦毒與絕望。逃避雖然容易,但這將使我們錯失內在生命更新的契機。
楊腓力強調,苦難不是出於上帝的安排,而是這個因墮落而破碎的世界所帶來的結果——包括疾病、災難與人性的敗壞。然而,這不表示上帝是苦難的創造者,或喜悅人受苦。雖然苦難的奧秘我們可能暫時無法完全理解,但我們能確信:上帝選擇與我們一同受苦,耶穌親身經歷十字架的苦難,證明神不是超然的旁觀者,而是參與其中、承擔我們痛苦的救主。祂或許不立刻止息一切痛苦,但祂從未離開。我們從未孤單,因為祂始終與我們同在。
痛苦、苦難,雖然不受歡迎,原來是化了妝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