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
人未出生已走路,在母腹中便隨母親一同行走;此後一生中,經歷大大小小、或順或逆的路途。歲月伴隨腳步,彷彿一張磨砂紙,一點一點地磨平我們的稜角。
幼稚園──啟程小路;小學──學習之路;中學與少年──探索之路;初入社會──抉擇之路;婚姻與家庭──肩負之路;中年──回望與堅持之路;老年──歸靜之路。我們無法選擇起點,卻可以選擇怎樣走、用怎樣的心走。
路的詞彙豐富
中文形容「路」的詞彙極為豐富,足以描繪人生旅途的種種景況。只能容一人通過的小道,或腳踏出來的小徑,稱為「蹊」;再寬一點,牛馬可通行的叫「徑」,故有「另闢蹊徑」一詞,引申為另尋方法。能容一輛馬車的叫「途」,如「道聽途說」;可讓兩輛馬車並行為「道」;再寬,能容三輛馬車並行的,才稱為「路」。
途中分岔稱「歧」,如「誤入歧途」;三岔路稱「劇」,四岔路為「衢」,五岔曰「康」,六岔為「莊」,故有「康莊大道」一語。兩旁商舖者為「街」,兩旁住戶者稱「巷」,故有「大街小巷」之說;巷中再細分支者為「弄」。
鄉間南北走向的田間路為「阡」,東西向為「陌」,「阡陌縱橫」形容田園繁盛;城市道路中南北為「經」、東西為「緯」。可容牛車通行的田路稱「畛」,「不為畛畦」引申為不拘成見、不分彼此。在峭壁鑿孔架木板而成的窄路稱「棧」,兩側築牆的專用通道稱「甬」。
且看幾位歷史人物走過怎樣的路,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怎樣的足跡與影響:
蘇恩佩的仄徑
蘇恩佩(1937–1982)走的是一條「仄徑」── 狹窄而不平坦的小路。她中學成績優異,考上香港大學,卻因懷抱強烈教育使命,立志「以生命影響生命」,毅然放棄港大,改入羅富國師範學院。1963年前往美國神學院進修,後赴台灣加入《校園雜誌》編輯行列。
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她不禁自問:「我能為這城市做些什麼?」在使命感驅動下,1974年她與蔡元雲醫生創辦《突破》雜誌,立志「抗衡文化,逆流而上」,反應熱烈。隨後再創辦《突破少年》、電台節目《突破時刻》,並發展影音製作與輔導服務,推動青少年運動,成效卓著,培育出不少寫作與服侍人才。
當時她正與甲狀腺癌搏鬥,痛苦不堪,卻仍每日投入12小時工作,身兼多職,堅忍不移。1982年復活節,蘇恩佩走完人生路程。她與蔡元雲的最後通話中說:「我預備好了,沒有一點遺憾!」其半自傳《死亡,別狂傲!》流傳至今,並留下震撼人心的話語:「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短短45載人生,如一盞燭光,為主焚燒,捨身成仁,意義非凡。
德蘭修女的服侍之路
德蘭修女(1910–1997)走的是一條「以愛與服侍向下走的路」。她深入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為愛滋病、麻風病、結核病人和孤兒提供庇護。她在街頭撿起垂死病人,用雙手替他們擦洗傷口,讓他們有尊嚴地離世。她說:「這世界最大的飢餓,不是沒有食物,而是沒有人愛」。
林覺民的不歸路
林覺民(1887–1911)走的是一條用熱血灑上的「不歸路」。他出生於福建福州書香世家,自幼聰慧。1907年赴日本弘文學院學習,加入同盟會,與黃興、孫中山志同道合,決意推翻滿清。
1911年春,參與「黃花崗起義」,事前預感凶多吉少,遂寫下感人至深的《與妻訣別書》,表達對家國的犧牲與情懷。4月27日起義爆發,他壯烈犧牲,年僅24歲,英魂永存。
康梁同路與分道
康有為(1858–1927)與梁啟超(1873–1929)起初志同道合,後來理念分歧,終至分道揚鑣。他們是清末變法的重要推手。
梁啟超十七歲拜康有為為師。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舉國震怒,康梁鼓動學子聯名《公車上書》,要求維新變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核心人物。變法最終因慈禧太后反對而失敗,二人逃亡日本。其後康有為主張「保皇維新」,擁護光緒帝,反對革命;梁啟超傾向「民主立憲」,接受共和體制。儘管分歧加深,兩人仍保留敬重與風度。
耶穌的犧牲與救贖之路
耶穌走的是一條犧牲與救贖的路,祂貼近貧苦與邊緣人,與罪人、病人、妓女、稅吏為伍。祂甘願走上十架之路,使人得以進入生命之路。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復活之後,祂所踏的不再是世上之路,而是打開「人與神之間的通道」。
路的價值在於走向信望愛
每個人都在走獨一無二的路。有些是大道,有些是仄徑;有些平坦順遂,有些崎嶇艱辛。但正是這些路,磨煉我們的心志,塑造我們的靈魂。路的價值,不在長短與寬窄,而在於我們怎樣走——是否為愛而走,為真理而行,為信念而燃燒。讓我們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走得踏實、堅定,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