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關懷:恩慈不只是友善

恩慈不只是友善

說到「恩慈」,我自然會想到英文的 Nice

我十多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正值七零年代初期。當時的加拿大社會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要以恩慈相待 (Kind and Nice)。例如,在路上遇到鄰居,即使素未謀面,也習慣互相打招呼;有人問路,自然會盡力幫忙。這些反映恩慈的美德,直到今天,在我所居住的多倫多,乃至整個北美社會,仍然隨處可見。社會上依然高舉「恩

可惜,近年加拿大面臨經濟衰退,愈來愈多人深受高通脹、房價上升、生活艱難等困擾,人與人之間的彼此關顧自然受到影響。今天丈夫和我駕車經過唐人街時,驟眼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白人男子跪在馬路旁,低頭向地……我心中不禁泛起「上前問候他」的意念。但最終卻沒有付諸行動!也許是因為近日打劫、不法事件增加,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關懷逐漸冷卻。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仍帶著幾分慚愧與無奈。

由於「恩慈」這課題似乎是老生常談,我決定翻閱聖經辭典,希望從新舊約經文原文對「恩慈」的描述,進一步明白天父對恩慈的定位。在聖經中,「恩慈」不僅僅是「友善」或「和善」的意思,而是與上帝與人「立約」有關,帶有深刻的屬靈意義。

舊約聖經

舊約聖經中,常譯作「恩慈」的原文字是希伯來文 חֶסֶד (Chesed)。其涵義包括:慈愛、堅定的愛、憐憫、忠誠,以及立約的信實。它形容上帝對祂子民忠貞不變的愛——這不僅是情感,更是實際的承諾與行動中的憐憫與恩典。例如:「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 (Chesed) 永遠長存。」(詩一百三十六篇1節)

此外,舊約也有許多人與人之間彼此以恩慈相待的例子:

  • 路得與拿俄米:路得以恩慈待拿俄米,離開故鄉,細心照顧她。後來波阿斯也以仁慈保護並供應路得,甚至超過律法的要求。這故事展現了「仁慈就是忠誠的愛,透過自我犧牲的行動表現出來」。
  • 大衛與約拿單(撒上二十章;撒下九章):約拿單冒著失去王位繼承權的風險來保護大衛。後來,大衛因著對約拿單的情誼,以恩慈善待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使他得以長久在王的席前有座位。
  • 約瑟與兄弟(創四十五章至五十章):約瑟沒有報復那些出賣他的兄弟,反而饒恕他們,並在饑荒中供養他們。約瑟因親嚐過上帝的恩慈與信實而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也救了我們全家。」

因此,在舊約中,「恩慈」指的是忠誠的愛,必須透過具體行動來展現。想到以色列人一再離棄上帝、敬拜假神、拒絕先知警告,我不禁感動並反省:今日的信徒,包括我自己,何嘗不是在信靠主的事上反反覆覆?一遇挫折,便埋怨甚至懷疑主愛的真實。若非上帝滿有慈愛和信實(正因祂有「恩慈」的屬性),我們早已多次跌倒、失敗了。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中,常譯作「恩慈」的主要希臘文字是 χρηστότης (Chrēstotēs)。其涵義包括:溫和、良善、正直、仁厚、恩惠。恩慈也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之一(加五章22節),至今沒有律法禁止。同時,「恩慈」更用來描述神的性情:「還是你藐視祂豐富的恩慈 (Chrēstotēs)、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二章4節)

以下是新約提及「恩慈」的例子:

  • 好撒馬利亞人(路十章25–37節):耶穌講述一位撒馬利亞人主動幫助受傷的陌生人,而宗教領袖卻視而不見。這表明仁慈是一種帶著行動的憐憫,不帶偏見,甚至施予外人或仇敵。
  • 耶穌的事工:祂醫治病人、餵飽飢餓的人、赦免罪人,並觸摸那些被社會排斥的人(如痲瘋病人)。祂的仁慈既溫柔(如祝福小孩),也剛強(如赦免釘祂十字架的人)。
  • 保羅的教導: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與提多書三章勸勉信徒:「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他提醒我們,救恩本身就是上帝仁慈與憐憫的行動。

原文研究告訴我們:上帝是愛與恩慈的源頭——祂守約施慈愛,忍耐人的悖逆與軟弱,更以全備的信實完成救贖。恩慈也是對信徒的命令與期望:聖經多次提醒我們,既然已親嚐主的恩典,就要效法祂的恩慈,去對待他人(彌六章8節 ; 弗四章32節)。恩慈不是被動的,它必須透過行動來實踐,包括:饒恕、慷慨、接待,以及犧牲。

反觀今日的世界,戰火不斷,即便是暫時和平的地區,也充斥著不安、敵視與分化。許多人動輒訴諸暴力,甚至仇殺。願信徒把恩慈傳遞出去,為受傷的人與社群帶來平安,更把他們引向那位滿有恩慈的主。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