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自己的軟弱
今期交稿之際,正值與家人外遊,這次我們乘坐郵輪暢遊北歐幾個國家。船上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美國人,他們走在一起時,喜歡高談闊論,暢所欲言地講述旅遊心得,甚至盡訴心中情,大聲講大聲笑,誇大其詞,炫耀財富和品味一番。雙對來說,歐洲人就似乎安靜,表現比較深沉,可能曾經受戰火洗禮,又或者因為現在也身在戰爭的陰霾籠罩中。
有時我會思考「誇口」、「誇大」、「誇張」會否有關?上了年紀的美國人,有可能對國家又或者自己個人的成就頗愜意,而遊輪公司也是美資,總部座落於美國境內,所以他們特別高興,興之所至,誇口一下是可以理解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能也曾碰到某些人,言談舉止慣性地誇大其詞,也許想讓上司對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讓自己可以突圍而出:被選中;另一些人是社交能手,在言談中不知不覺地顯示出自己的優越背景、高尚教育或成就等。
自欺欺人
又有些人非常執著自己的觀點,於是多方強調,不容他人提出異議或補充,其實我們每個人也許有這種經驗:當我們買了一件「心頭好」,當然價值不菲,我們可能會對著別人讚賞這寶貝,間接炫耀自己的眼光,其實這些表現,正在反映人的內心對自己的決定抱有懷疑,為了掩飾或保護自我,於是先發制人,誇獎自己一番,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成份,以誇大的言論作自我安慰。
作為會犯錯的人,偶然會誇大其詞去表達自己的正確,是一種阿Q精神吧?屬無可厚非?以自誇去保護甚至抬舉自己普遍被社會接受,正因為現今的社會強調要表達自我、肯定自尊,但這做法會否使我們偏離事實呢?
「他自誇自媚, 以為他的罪孽終不顯露,不被恨惡。」(詩三十六篇2節)經文清楚指出自誇自媚容易叫我們失去對事物的敏銳、客觀看法,因為要設法保障自己的立場,甚至可能會黑白不分,放棄真確和良善。大言不慚和因某種立場刻意做假,在今天的傳媒與政治舞台實在常見。
出於嫉妒和紛爭
從精神健康的角度去看,當一個人慣性地極度看重或堅持自己的角度(可能基於曾多次被人傷害)或因執著己見而排斥所有其他觀點,他容易與現實和客觀事實脫節,結果是再次對自己失去信心,又或者對他人也欠信任,對當事人的進一步成長,更沒有好處。舊約和新約有很多教導警告我們遠離自誇和自大:
箴二十七1節「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箴二十七2節「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等外人稱讚你,不可用嘴自稱。」
羅十二章16節「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
林前三章18節「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
林前八章2節「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加六章3節「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
提前六章 4節「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紛爭、毀謗、妄疑」
自誇被提到容易出於嫉妒和紛爭、貪愛錢財,甚至影響週圍的人等。
「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加拉太書六章3-4節),正因為各人均要為自己所作的負責任。經文也提到人喜歡與其他人比較,覺得自己更配獲得主的接納和救贖,保羅嚴厲地強調這種做法是危險及錯誤的,因我們得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敗壞全賴主基督成就救恩,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可誇耀的。
合乎中度
保羅最後指出即使我們在主裡有特殊的經歷和領受,也要小心不過份抬舉自己,不叫別人對自己看得高於事實,自己也宜看自己(包括各種恩賜)合乎中度。這些教導不容易實踐,因為人總是渴慕被注意、被欣賞,甚至希望自己的成就超越身邊的同伴。
總結一下,保羅勸勉我們多留意主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多存感謝和讚美祂的心,要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保障自尊及自我雖然無可厚非,有時我們也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和領受,但總要小心這些做法是否出於抬舉自我而非榮神益人,所以保羅提出「樂意分享、誇自己的軟弱,讓主的恩典在軟弱的自己身上更顯得完全!」
文:梁林天慧(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