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情:《客途秋恨》:跨世代的回響

《客途秋恨》:跨世代的回響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幾乎每個廣東人都懂得哼這幾句南音。歌詞出自膾炙人口的南音《客途秋恨》。「涼風有信」意指秋夜的涼風每年如期而至,恪守誠信;「秋月無邊」,寫秋夜明月高照,無邊無際,如同綿遠不盡的思念。

涼風秋月揭主題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小生謬姓蓮仙子,為憶多情妓女麥氏秋娟。見佢聲色性情人贊羨,更兼才貎的確兩相全。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曲詞首段已綱舉目張,揭示主題:一位文人小生,在孤舟望月時,寄託對舊日情緣的深切思念。

故事簡樸離情怨

《客途秋恨》這個故事簡單,情愛卻糾結悽怨:在秋天明月夜,主角繆蓮仙於旅途的孤舟上,望月懷人(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憶起年前邂逅青樓妓女麥秋娟,二人在中秋夜拜月訂情,纏綿兩月,卻因行程催促被迫分離(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臨別約定兩心不變,會必有期。一年後的秋天,因有賊兵作亂,書信斷絕(舊約難如潮有信,新愁似海闊無邊),未能如願重逢。繆蓮仙人在客途獨自飄泊,情思難斷,恨意難消(淚灑西風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現實不如意,遂寄情幻想死後化為連理樹,尋求解脫(或者死後得成連理樹嘞,好過生時長在呢個奈何天)。然而最終只能承認空想徒勞,哀恨綿綿(虧我心似轆轤千百轉,空綣戀)。

南音源流與特色

廣東南音起源於清末,融合了木魚歌、龍舟歌、潮曲與江浙南詞等元素的說唱歌體。主要以弦樂如椰胡、古箏、三弦等拍和。從內容而言,可分「雅曲」、「俗曲」,和「諧曲」。所謂「雅曲」就是指詞句典雅、語言精緻、情感含蓄的作品。

南音曾在二十世紀初於香港盛行,後因粵曲興起與社會變遷而逐漸式微。然而一些經典曲目如《客途秋恨》,展現了細膩的情感與語言的韻味,能超越時代,是歷久不衰的雅曲南音。

跨代流傳與改篇

《客途秋恨》在當時不僅在茶樓、妓院等地演唱,還多次灌錄成唱片,甚至改編為電影。五十年代有畫家根據故事作畫,也有作家據曲文演義為小說。

香港電影《胭脂扣》裡,十二少(張國榮飾)與如花(梅艷芳飾)展開一段哀怨淒迷,生死難共的情緣,插入一段南音《客途秋恨》,更顯出這份開花不結果的無奈情緣。

許鞍華在她的「類自傳」電影《客途秋恨》,借用「客途秋恨」舊題寄調悒鬱的情懷,將「客途秋恨」不經意地與劉禹錫《烏衣巷》並置,營造古今交錯的感傷氛圍。

董啟章在《永盛街興衰史》中,巧妙地運用了南音《客途秋恨》的曲詞作為敘事框架與情感底色,形成一種文學與曲藝交織的後設結構,映照了都市與愛情的失落。

近期好評如潮的香港電影《破•地獄》,戲中三唱《客途秋恨》「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分別象徵理解、共鳴與告別,將一首古老南音注入當代生命哲學的厚度。

人間情愛短 神愛卻永恆

《客途秋恨》古老常新。它的哀婉與深情,穿越了清末茶樓、五十年代小說與唱片、八九十年代及至現代電影,直到今日依舊動人。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人心對愛情的渴望,對離散的惆悵,始終如「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般永恆不變。

然而,人間情愛縱使纏綿,卻往往難逃「天隔一方,難見面」的宿命。《聖經》指出,人世間的愛雖有限,但在神裡有一份更深長的愛可以安慰人心。使徒保羅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這愛不是人間短暫的柔情,而是神永恆不變的慈愛。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