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斟酌
「斟酌」何解?它和飲酒又有甚麼關係?中文造字美妙而富藝術感。
「斟」,勺也,泛指執壺注酒、茶。「酌」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左邊是一尊酒器,右邊是一個長柄的勺子,會意為從酒器中舀酒。斟、酌二字雖然都是倒酒的意思,但還有微妙的區別:倒酒不滿謂之「斟」,倒酒太多謂之「酌」。古時倒酒不足與太滿都不適宜,都不合禮節,不多不少才是最適中。因此反覆增減才能把酒倒得剛好,這就是「斟酌」的原意。「斟酌」引申為「反覆考慮,然後再決定取捨」的涵意。
「斟酌」的涵義十分接近儒家的「中庸之道」。北宋理學家程頤定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禮記.中庸》指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意謂審察並掌握事理的兩個極端(過猶與不及),採納適中的,不偏不倚的去引導百姓。可見「中庸之道」並非中間落墨、折中主義、是非不辨的調和主義。而成語「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就有中庸精神的貫注。
《聖經》的「合乎中道」又近於「中庸之道」。「合乎中道」就是合乎以主耶穌基督為中心之道。保羅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章3節)「看」就是評估、判斷的意思。「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就是說憑上帝給你的信心大小,既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地評價自己,要恰如其分。如果過高評價自己,自視過高,就容易驕傲自滿、不思進取;如果過低評價自己,就容易情緒低落、灰心喪志,能「看得合乎中道」,肢體就能恩賜配搭,分工合作,各盡所能。
《箴言》三十章8-9節有如此合乎中道的教訓:「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太窮會逼上梁山去偷去犯罪;太富足會離棄神,並且飽暖思淫慾。經文叫我們斟酌貧富,提醒我們不要過度追求財富,也不要過於貪婪,謙卑地過著合乎中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