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情:曠達人生蘇東坡

曠達人生蘇東坡

宋神宗元豐五年,蘇東坡時年47歲,被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三月七日那天,他與朋友到沙湖鎮去遊玩,回程時在路上碰上傾盆大雨,但雨具已先被運走。同行者在雨中狼狽奔逃,蘇東坡卻從容地吟詩詠歌,自得其樂,漫步前行。不久天氣放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雖然只是人生片刻的遭遇與反應,蘇東坡卻由此領悟人生的意義,並且寫下這一闋膾炙人口的宋詞《定風波》。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謂:「東坡之詞曠」。鄭騫在《漫談蘇辛異同》道:「曠者,能擺脫之謂……能擺脫故能瀟灑……胸襟曠達的人,遇事總是從窄往寬裏想……」。

讓我們藉《定風波》以小見大,從詞句中探索蘇軾的精神世界,體會蘇東坡「曠達」的精髓。

「曠」者,空間的意義是寬廣、空闊;心態的意義是開朗、豁達。在《定風波》𥚃起碼流露了蘇東坡五個「曠達」的心態:

其一:定力。

「莫聽穿林打葉聲」。不必理會穿林打葉的狂風大雨,保持不慌不亂。

其二:積極面對。

「何妨吟嘯且徐行」。強風暴雨下悠悠然緩步前行,並且吟詩詠歌,從容面對。

其三:知足自信。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竹杖和草鞋非理想條件,但因不自貶自卑,感覺輕捷得勝過騎馬,深信有足夠力量抵擋風雨。知足自信,表露無遺。

其四:由窄處往寬處想。

「一蓑煙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從容渡過人生。客觀的惡劣境遇(窄),卻選擇樂觀面對(寛)。

其五:透悟人生無常。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此刻微冷不需掛懷,前面已有溫暖陽光等着。看透世情無常:不會有永遠的悲,也不會有永遠的喜。不耽溺悲傷,不執於快樂。

「曠達」的終極意義: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望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如今風停雨止,而心中已無風雨也無情緒,超越苦樂,憂樂兩忘。

《定風波》寫於宋神宗五年,時為「烏台詩案」發生後的第三年。三年前蘇軾夾在新舊黨爭的漩渦,被告發寫詩暗諷朝廷,指斥皇上,妨礙新法。蘇軾被關了四個多月,幾乎被定死罪。經多方營救,最終得脫死罪,被貶黃州。

經歷烏台詩案的狂風暴雨,蘇軾的心境變了,作品風格也產生微妙的變化。死裡重生使他參透人生順逆無常,不應耽溺悲傷,也不要執著快樂,化悲憤為力量,超越苦樂,致力進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靈境,憂樂兩忘。處於風雲幻變的新香港,蘇東坡由窄往寛的曠達胸襟,適時值得我們效法和跟隨。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