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地獄到哀悼科技
港產片《破.地獄》成為本年度最賣座的本地電影,傳統破地獄喪禮儀式也從神秘或恐怖的面紗中被探究起來,讓人明白這個儀式所重視的意義。
很多人都希望逝者在離世後的靈魂安息,安排破地獄的親人希望逝者靈魂脫離地獄之苦,有些宗教又會以誦經的方式希望逝者死後能被送到安淨之處。
殯葬禮儀,除了有傳統宗教方式,近年也興起運用高科技。沉冤待雪的名媛,家人盡一切能力為她找來專人利用3D打印技術,修復遺容如昔美貌,令喪家和眾親友在瞻仰逝者時,仍記起她最美的模樣,也尊重生前愛美的她。
有些人祈願逝者到達寧靜處,有些人則希望逝者長留人間。人工智能的應用,令在生的親友找著此時此刻的安慰。將一幀與離世親人合影的舊照片以AI技術加工,能做成數秒的動態影像,還可以加上笑聲,添加一重官感重塑。我在網上看到這些效果實在感到震撼。
音容宛在
早前有人利用科技將離世藝人生前的聲音加以分析,然後製作一首聽似由該藝人演唱的近代名曲,成為了一時熱話。同樣的技術,加上類似虛擬客户服務和對話機器應用程式的結合,就可以模擬與離世親人對話。在生的人藉此「逾越生死」,延續一份關係。
我們既有傳統的宗教儀式,也有現代科技。假如有一天最愛的人比你早逝,你希望將至愛送到哪裡?
在哀傷輔導的看法中,殯葬儀式是為了讓在生的人好好跟逝者說再見,為逝者在世上的存在有一個美好的結束。對喪家來說,一場圓滿的喪禮,可以是踏上哀傷周期的好開始,所以,家屬認為怎樣的安排最妥當,都需要尊重的。
好好活著
「哀傷周期的好開始」,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諷刺,但如果人不能好好去哀悼逝者,反而會很難從悲傷中走出來。例如親屬常為自己沒有好好為逝者做一些事,又或是經常擔憂逝者死後魂歸何處,心裡就總放不下,難以重拾新的生活。
至於有些人反對用AI將已逝者重現,認為有欠尊重,甚或恐有通靈之虞。我個人則認為每項新產物總有其滿足他人的意義。同樣,當我們從哀傷輔導角度來看,如果這些新技術可以暫時緩解哀傷,利用一段短時間也無妨,但若果這些產物被親屬長期倚賴,例如當事人從此不再結交新朋友,每天只和逝者「溝通」,又或是否定逝者的離世,就需要正視了。
畢竟,我們總能分得出,誰是真實,誰是虛擬。
文:李聰敏(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