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戀愛:人生任務

人生任務

如果用一種食物來形容兩性關係,你會想到什麼?

你會選擇什麼自然現象來比喻兩性關係?

你又會以什麼其他東西來形容兩性關係?

兩性關係之所以能成為常被討論的話題,在於其不簡單,且又是生命重要的事情。個體心理學之父、人本心理學先驅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人類並不如野生動物,擁有生理上的優越之處以利於大自然中生存,我們沒有龐大的體型,沒有利爪、尖齒,更沒有翅膀,但我們卻能存留至今,不被大自然消滅,乃因為人類是團體行動。

當人類各自發揮每道微小的力量,互相補足,團體就能享有生存的優勢。自此,人類就建立了社群規範,而根據阿德勒的理論,人生因而有三個基本的任務:友誼、工作與親密關係。

一生都在關係之中

即使是小孩子,他們已自小與家人相處,到入學後與同學和老師打交道,或是到教會或其他團體生活,「社會與我的關係」、「合作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對團體的忠誠」早在小時候已經常面對。

當年紀漸長,我們會投入團體的分工架構,思考自己怎樣在社會之中善用人生,又會經常想著怎樣與異性相處。我們人生都離不開團體,人生的三大任務,都是跟他者有關。

阿德勒的心理學框架並不深奧,他認為要處理好這人生三大任務,都不外乎發展出一種名為 “Gemeinschaftsgefühl”德文的情懷,經多種不同的翻譯下,很多人比較贊成「社會情懷」這個譯法,就是將關注點放在他人身上,學會注意他人和社群的需要,在生命的各種挑戰中,隨時預備好與他人同舟共濟的心態。

扣連於社會情懷之中

而據阿德勒所描述,能抱持一份「你我同處」的心態,與別人衷誠合作,放在兩性關係亦然,幸福的關係也是基於互相合作,必須重視所愛的人的感受。

社會情懷可從後天培養出來,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在2024年發表了一項來自約旦的研究1,從七百多名大學生中利用量表找出38位低社會情懷及害怕親密關係的學生,其中一半人受邀參加了一個小組,在小組歷程中,組員們得著鼓勵、他們明白了自己的優點和價值,從而提升了他們的信心和情緒穩定性,在彼此建立、充滿憐憫和互相關心的氛圍下,組員們培養出社會情懷。在小組完結後,他們在組後評量中,對比另外沒有參加小組的學生,都能顯著提升社會情懷,亦大大減低對親密關係的害怕。

讓我們先好好檢視我們對兩性關係的看法,多思想自己一直以來與他人的關係,努力發展社會情懷,以無懼的心面對人生三大任務。

註1:Z. M. Alkhazaleh, M. K. Alkhawaldeh, and F. A. Mhaidat, ‘Adlerian counseling, fear of intimacy, and social interest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Vol 13, No. 4, pp. 2781-2790, August 2024.

 

文:李聰敏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