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蚱蜢

蚱蜢

江東時托阜螽名,柔翅脩脛捷且輕。好向長林飽風霧,主人嫌汝夜來聲 –《蚱蜢》黄衷

水溝裡的實驗

近來偶然聽到一首輕快的小曲「蚱蜢之舞」(英國作家布卡羅西1933年的作品),不禁回憶童年往事。15歲那年,我在台北師大附中求學,記得在「北大樓」教室外有一條水溝。一天下課時間,我在草地上抓到一隻蚱蜢,用牠在水溝裡做了一個生物實驗。

在我的作品《恩典的歲月》中,曾經這樣描述:「我把一隻蚱蜢用黏土泥巴裹起來,然後把牠浸在水溝裡。一堂課後(約50分鐘後),我將牠取出來查看。雖然那隻在水中泡了50分鐘的蚱蜢已經不會動了,但是我還可以用牠的兩條大腿夾住牠的腹部進行『人工呼吸』,旋即可以救活牠——這簡直是一種『昆蟲CPR』。但如果把牠泡在水中兩堂課的時間,下課後就無法救活牠了。」當時我曾問負責教我生物課的唐玉鳳老師:「蚱蜢要多久才會淹死?」她不知道,我說我知道:「牠一堂課死不了,兩堂課就死定了。」她的表情不是很高興,我們當時每週都有生物課,並且是連上兩堂。後來,我又去借了一本《實用經濟昆蟲學》來讀,但完全不得要領。

蚱蜢是什麼

好在後來我沒有去就讀生物系,生物學真是太難了。單單以在草地上常看到的蚱蜢為例,蚱蜢是屬於「真核生物域」、「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錐尾亞目」、「蚱科」(不是「蜢科」)、「蝗屬」中的1700「種」蚱蜢之一。若問我抓到的是個什麼東西?我哪知道?蚱蜢不就是蚱蜢?有誰在乎?

蚱蜢沒有耳朵有嘴巴,沒有鼻子有眼睛,牠們有心沒有肝,有腑沒有肺。故此牠們的呼吸系統很特別,也非常的有效率:蚱蜢身上有許多小孔稱為「氣門」,昆蟲可以通過這些小孔進行呼吸。這些氣門連接到昆蟲體內的「氣管系統」,將氧氣直接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同時排出二氧化碳。專家們說,這種呼吸系統比我們用肺吸進氧氣,再經由血液的循環系統輸送的效率要高100倍以上。根據我的「水溝實驗」,我知道有些蚱蜢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下生存相當一段時間。可惜我無法在網絡上找到證據,我也不知道自創的「昆蟲CPR」是否的確有效,若能再抓些蚱蜢來證實 就好了。

蚱蜢的生存力極強,牠的存在可追溯到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末期、或三疊紀初期。可不要小看牠們,牠們出現在地球上比恐龍早一、兩億年,但是不可一世的恐龍早就滅絕了,而蚱蜢至今仍然到處都是。不是嗎?當以色列人看見在迦南地巨人的後裔時,驚嚇道:「我們在那裏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數記十三章33節),於是不敢上去。神卻樂意要把這地賜給像蚱蜢的以色列人。聖經說:「君王不能因兵多得勝;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詩篇三十三篇16節),救恩出於耶和華。

最環保的食物

蚱蜢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拉丁美洲、非洲、亞洲都以之為美食。據專家分析,蚱蜢含有40%的蛋白質、43%的非飽和脂肪、13%的膳食纖維,其餘還含有少量的鐵、鋅、鈣、錳、鎂等元素,比雞蛋更為營養。蚱蜢能有效地將其所吃的植物轉化為自身體質,專家說,吃蚱蜢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非常環保。在舊約聖經中,蚱蜢被視為「潔淨的食物」:《利未記》十一章21-22節:「只是有翅膀用四足爬行的物中,有足有腿,在地上蹦跳的,你們還可以吃。其中有蝗蟲、螞蚱、蟋蟀與其類;蚱蜢與其類;這些你們都可以吃。」不知有沒有人會想要開設「蚱蜢/蝗蟲養殖場」?

萬物之靈

近來想起了兒時的實驗,想再複製一次,到底那時不知道怎麼把實驗做好,可供他人複製。前些日子在所住的退休社區大片的草地上試圖找蚱蜢,找了半天,一隻也沒有看見。大概是草地維護得太好,已經不像是真的草地了。(那裡有沒有蚱蜢的草地?)其實我後來真的看到一隻蚱蜢,可惜我早就不是70年前那個眼明手快的小伙子了。好傢伙,這東西一跳就是4、5呎,(起碼是牠自己身長的20倍),我連腰還來不及彎下15度,牠早就無影無蹤,逃到我的「視力範圍」之外去了。有些實驗只能留給後人來重複了。不知師大附中的校園中還有沒有愛抓蚱蜢的孩子。

人類以「萬物之靈」自許,其實比起草地上的蚱蜢,人除了知道自己是萬物之靈之外,我們比蚱蜢更靈光的地方並不太多。更何況「知道」也又正是我們最不知道的事。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