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戀愛:愛的教條
請反思,我們灌輸給下一代的愛情態度是什麼?
在家庭,家長甚少向年輕人說怎樣才是正確的戀愛態度,通常都是一堆「禁止訊息」:
不要與異性太過接近,異性之間不會有純粹友誼!」
「你跟這個人一起,他/她又貪你什麼好?當心被騙!」
「現在的年輕人早就接觸網上性資訊,這人跟我的孩子有什麼做不出!?」
「怕你太認真,一旦鬧分手,恐怕你抵受不住。」
在教會,年輕一輩往往被教導與異性應有的界限、信與不信不能發展感情,再運用教會紀律條款告誡,只怕年輕人犯了大戒,萬劫不復。
不能僭越的教條
在這樣教誨下成長的年輕人,一般都懂得這些談戀愛的規矩,再者,即使是世俗的觀念,也會對過於隨便的男女關係嗤之以鼻,所以,道理,一早已知曉,再多講,可能出現反效果。
例如,有不少來自過份嚴緊的家庭或教會教導下成長的年輕人,長期吸收了恫嚇性的訊息,便學會處處謹慎,憂慮自己會被騙或干犯紀律,看見異性接近自己就變得緊張,把正常不過的人際相處放在心中的顯微鏡,逐一逐一的反覆猜度和評量,這樣做是否合宜?那樣做有否越界?久而久之,這些年輕人到成為不再年輕的人,都未敢踏出與異性交往的一步,心裡充滿害怕。
此外,也有一些年輕人循規蹈矩,以嚴謹的態度生活,嘗試用內在美去吸引人,忠於職守、熱心事奉,不是家人或教會接納的那一類異性就敬而遠之,一心希望等到被大眾公認的結婚對象。可是,眼見同齡的人紛紛從共同興趣及不同的組群中找到心中所愛,而自己卻未嘗戀愛,便開始懷疑自己需要的,是在別人的認同,還是喜歡和適合自己的人?
真愛須學習實踐
更令人擔心的,是表面上遵守家規、誡命,但私下卻做著相反的事情,將感情事放在斗底下。或許,這些人都不想這樣虛偽,但在嚴格的框架下生存,這樣做會暫時安舒一點。
家庭也好、信仰也好,總綱都是愛,與其以不可這、不許那的方式教導下一代,不如回到愛的基本:好好在生活中示範夫妻相處、教導保護自己、愛惜他人的原則,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優點、相信孩子的能力,好使他們實踐真愛,建立美好的兩性關係。
文:李聰敏(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