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智慧與愚拙

智慧與愚拙

我們的知識是建立在某些刻意或隱藏的信心基礎上,所以,有沒有知識不見得與「聰明與否」有關,也不是與接受了多少教育有關,因為那些常常是「專業知識」,比較算是一種「技能」。(筆者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這只可以說是有些一般人較為少有的技能,卻不能算更有「知識」)。雖然人的天資、教育、出生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知識,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有沒有「真知識」的最重要因素。知識是我們對現實(或事實)的解讀,是與我們個人的「宇宙觀」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宇宙觀是我們的一種信心立場,是一種個人的「選擇」。

神學家潘霍華稱之為「愚蠢」(Torheit)。潘霍華在納粹集中營裡,給友人們寫的書信中說:「愚蠢是比邪惡更危險的敵人」,(他寫作的背景是納粹當政時的德國社會),因為「愚蠢」對真理是無動於衷的;「愚蠢」是沒有解藥的。只要看看當時的群眾,在希特拉的演說中,被鼓動的熱烈反應就知道了。「愚蠢」不是受智力的影響,而是一種「社會現象」,也不是出於知識上的不足(德國人普遍教育不錯),而是出於一種道德上的缺失(相信「雅立安主義」Aryanism

愚蠢不是笨,而是不認識真善美。耶利米書四章22節說得好:「耶和華說:『我的百姓愚頑,不認識我;他們是愚昧無知的兒女,有智慧行惡,沒有知識行善』」。所以「愚蠢」不是不「聰明」,不是天份的缺乏,而是出於錯誤的信心。比方許多年輕人(十至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常信任自己的同儕(同學、朋友、哥兒們),過於信任他們的老師或父母,又或做出許多愚蠢的事情(抽煙、吸毒、逃課……),其實他們並不「笨」,而是不可「理喻」,這種不可理喻的笨,就是潘霍華所說的「愚蠢」,是很可怕的。

事實是客觀的,信心是主觀的,建立在錯誤信心上的知識(對事實的接納與解讀),可以是虛假的,因為主觀的信心,若缺乏理性的檢驗,就可能是錯誤的。所以信心雖然是(也必是)超越理性的,卻不與理性衝突,因為「合理」是真理的特性之一。群眾鼓動情緒,是不能講理的,所以跟著群眾起哄,人云亦云總是危險的。「慎思明辨」――對我們所信的是甚麼、尤其信的是「誰」――在這個訊息氾濫,謠言滿天飛的時代,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一些自稱為「真理報」(Pravda)的新聞媒體,更不免有幾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嫌疑。所謂的「宣傳」,就是只傳遞某種信念的訊息,並抑制或消除與此信念不同的聲音。無論是出於政治或宗教的立場,這都只會產生一個「愚蠢」的團體,扭曲的靈魂。古人說:「兼聽則明,偏信則蔽」,不是沒有道理的。

比方我們都知道不應該說謊,但是我們還是常常說謊。按照一些美國民調的結果,男人平均一天說謊6次,女人3次;既然人已自稱常常說謊,那麼他們自己所提供的數據也就沒有甚麼價值了。有些稍具學術性的調查,所得的結果也多類似。人雖然經常說謊,仍然會受到自己良心的約束,知道這是不好的。人渴望誠信,這是天生的,而人說謊也似乎是不由自主的。

在2023年6月,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吉娜(Francesca Gino ),被指控她所發表,

研究「誠信」的論文數據造假,正被校方調查處分中(目前停薪留職);另外,今年7月史丹福大學校長兼著名神經科學家,泰西耶拉文尼(Marc Tessier-Lavigne),也因論文造假曝光,辭去校長一職。學術界都還會出現造假的報告,更遑論一般的輿論界或新聞界,尤其是政治界的訊息,就更需要仔細分辨了。聖經說得好:「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箴言十四章15節)。至少我們可以不轉發,自己尚不完全清楚而又驚訝的訊息;越是有信心立場的人,越是需要常常分辨思考,他所信的是否真確。

中文裡的愚與蠢的含義是不同的。愚雖常有「愚拙」的含義,但按《說文》,也有「敦厚」及「憨厚剛直」的意思。所以「愚公」不是笨,「愚見」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潘霍華筆下的「愚蠢」,同樣也不是「笨」的意思。在第一世紀,地中海東部一帶,常用的語文是「通俗希臘文」(Koine Greek),新約聖經也是用這種語文寫成的;在這特別講究智慧的希臘文明裡,有許多講述「愚蠢」的字,例如:「愚昧」(Anoia沒有正常思維的意思),「愚拙」(Moros有愚笨的意思),「愚妄」(Aphrosune有輕率不用腦的意思),「愚蒙」(Agnoeo有懵懂無知的意思)。

聖經中還講到一種「愚頑」,這也不是「笨」的意思,而是指「使心腸剛硬;變為麻木不仁,失去理智彈性」等意思,所以聖經說「愚頑人心裏說:沒有神。」(詩篇十四章1節),不是他們心中沒有「神」的概念,也不是他們有「無神」的證據(「無」是不能實證的),而是他們一口咬定沒有神。這看法(知識)也是一種宇宙觀的結論,不見得是反映真實的光景。不是所有的宇宙觀,都承認「真實」是存在的,這種看法其實是自相抵觸的,因為他否定了自己這種看法的絕對性。

所以惟有真理存在,才有可能有真實正確的陳述。真的有真理嗎?這裡講的,不是那種主觀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相對真理」,而是一種絕對的真理。若是有,這種真理就不是人為的了。若這位創造萬物的上帝真的存在,祂必與被造的萬物截然不同,我們怎樣能認識祂呢?這種知識,正如一切的「真知識」,至終都需要建立在信心上;這真確的信心,也必是合乎理性的。聖經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20節)。相信有萬物的創造者(上帝)的存在,自然是一種信心的立場,這立場有許多好處,包括我們可以有真知識,而這不是任何「相對立場」論者可以簡單陳述的。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