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善惡的省思

善惡的省思

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聖諦」–苦、集、滅、道,把「苦諦」放在第一位,故有「眾生皆苦」的說法;《聖經》說「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五章7節)。苦難是生命中不情願的常態。再平靜的生命,也都得面對死亡的過程與惶恐,至於戰爭、兇殺、疾病、天災、人禍等等諸多的不幸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我們把這些都歸咎於邪惡的存在。那麼邪惡到底是甚麼,它是哪裡來的呢?

善惡、好壞,是相對的概念;如果沒有「善」,也就沒有「惡」了,如果沒有「好」,也就沒有「壞」了。「善惡」與「好壞」並不完全一樣,卻是息息相關的。人的苦難總是痛苦的經歷,從上述的概念,苦難是「惡」。那麼到底「惡」是甚麼?惡是哪裡來的?這一向是困擾人的問題。也有人進一步問說:「『惡』真的存在嗎?」大哉問!

我們知道善惡是相對的概念,沒有「善」自然就沒有「惡」;但是「善」與「惡」的本質是不一樣的。比方說,若我們以「善」為一種真實的存在,那麼我們可以把「惡」看為一種善的缺欠:當沒有「善」在那裡的時候,才能出現了「惡」。換句話說,「惡」其實是不存在的(不是一種「實存」–實際存在);正如「光」是存在的,「暗」(比方影子)是不存在的,因為暗是沒有光的地方,「暗」不能取代「光」,而光能取代暗。

再舉個例子:若有法律存在,「犯法」才能存在;沒有法律的地方,就沒有「犯法」,所以法律可以獨立存在,而「犯法」需要先有法律的存在;我們若以法律為「善」,「犯法」為「惡」,就可以大致比擬「『惡』是『善』的缺欠」的思維。許多哲學家(比方柏拉圖)與神學家(比方奧古斯丁)對邪惡存在的看法正是如此。

上述這種善惡的關係,出於一種實存的概念,就是說「善」是存在的,因而有了「惡」;像影子一樣,看來它是在那裡,但是它是不能存在的。善若存在,它就必是「客觀」的,就像太陽的存在,是客觀的,公認的、絕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上帝創造萬物,原都是好的(這也是造物主自己的評價);「惡」卻不是一個實存,上帝沒有造它,它的出現是基於人的有限(「有限」是一切被造物的特性)。

既然「善」與「惡」是相對的,那麼「善惡」也必是相對的嗎?這卻不見得。若說善與惡是「相對的」,其實指的是:有了「善」才有「惡」(那個「善」的反面),這兩個概念是分不開的;若我們不知道甚麼是「善」,就不知道甚麼是「惡」。如果「善」(或惡)本身是相對的,那就是說,你說的「善」不見得是我的「善」,那麼「善惡」就是相對的了。只有當「善」是絕對的,「善惡」才是絕對的,道德也才是絕對的。如果「善」是主觀的,是相對的,那麼它也不再是個客觀的實存;於是「善」與「惡」就都不存在,道德也就沒有意義了。(你的「善」是我的「惡」,到底誰對呢?)

從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的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來看道德,「效益」是指帶給人滿足與喜樂的事物,這就是「好」的概念。「好風景」、「好音樂」、「好馬」等等的「好」,是指那給人喜悅的感受,而不是指那件事的本質。「好」是主觀的,不是某種需要闡明的哲學抽象概念。既然「好」是大家認可的,那就可以把「好」看為「善」。「效益主義」把社會中那能「帶給最多的人最大快樂(幸福)的」原則,用來定義甚麼是那個社會的道德。略加引伸,若我的行為能帶給我喜樂,又不傷害別人(嚴格說是「不造成別人的不喜樂」),那就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比方:人若能快樂地在婚前同居,又不傷害別人,他們就符合了這種相對的「道德規範」,可以心安理得的同居。如果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都持這種看法,這就可以將之定為法律。這也是目前許多「先進」社會的光景。

在邊沁的「效益主義」(「帶給最多的人最大快樂(幸福)的原則」)的定義裡,「效益」既是指那帶給個人滿足與喜樂的事物,所以是主觀的,是相對的。建造在這個原則上的道德也必然是相對的,於是人的「利害」之爭,就升級為「善惡」之爭了,雙方都可以振振有詞地在「為天行道」。人類有史以來多少的大小戰爭,多少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惡觀。

在聖經中記載曾有一個年輕人問耶穌當做甚麼可以得永生。他說:「良善的夫子,我該做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路十八章18節)耶穌的回答出人意表:「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這就是說「善」是個實存,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唯獨「上帝」是「善」。這裡新約希臘文所用的「善」字(Agathos)本是「好」的意思,也是指「好的本質」。所以從聖經的觀點,善是絕對的,是「好」的,就算我們用「效益主義」來定義道德,那道德既基於上帝,就是絕對的。哲學家們也都知道,一旦我們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道德也就不再存在了。尼采創「神死論」(God is Dead)後,他知道這後果之一就是:「人要做甚麼都是可以被許可的了」。

這其實與人的直覺的道德觀是符合的。你若騙一個還不懂事的孩子,他知道了也會責問你為甚麼騙他?這是天良未泯的表現。但是一旦人撇棄上帝,正如尼采所說的「道德是甚麼」就立刻會出問題,人也就不再知道「應當」做甚麼了。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