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三章13-14節)
在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中,有個稱為「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又稱 Sunk Cost Fallacy)的概念,指出任何一個理性的(商業)決策,不應考慮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資源。許多經濟學的原則,其實都能有效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筆者曾帶著三個孩子,從新澤西的家前往費城的 Veterans Stadium 觀看一場職業棒球賽。那時,十來歲的大兒子是紐約大都會(New York Mets)的球迷。比賽開場不久,大都會便接連失誤,被費城人隊(Philadelphia Phillies)打得一敗塗地,毫無勝算可言。兩個年幼些的孩子便提議放棄觀賽,改為前往回程途中會經過的六旗大冒險樂園(Six Flags Great Adventure)玩樂。
當時我心想:票都買了,又花了兩個小時開車過來,若不看完球賽未免太不划算。於是,我們勉強留下來。結果如預期,大都會表現每況愈下,等到決定離場時,天色已晚,4人只得悻悻然返家。若我當時當機立斷,孩子們還能在遊樂園盡情玩樂三小時。最終,我們沒能去,只因被「已花費」的成本(門票)牽制了判斷,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的真實寫照。
《論語·微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也許我們的中國老夫子早就明白了這近代微觀經濟學的道理。
202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曾豪言:「我沒有任何沉沒成本。」這句話可謂是經濟學家的極致理性表現。既然這些成本已沉沒、無法收回,就應視同不存在,不必為其惋惜。未來的決策中,自然不該再將其納入考量。
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因為根據經濟學的研究,人類天性中普遍存在「迴避損失」(Loss Aversion)的傾向:在面對同樣數量的得失時,損失所帶來的痛苦遠比獲利帶來的喜悅更強烈。經濟學家指出,損失的負效用約為獲利的正效用的 2 至 2.5 倍。換句話說,丟掉 100 元的痛苦,往往超過撿到 200 元的快樂。這種心理機制,正是不理性決策的根源。
舉例來說,不少家庭的住宅中堆滿物品,甚至影響日常走動,地下室與車庫更是堆積如山。這些物品中,真正未來會用到的其實少之又少,但因曾經「值錢」,便難以割捨。結果,反而讓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難以發揮效用,生活品質也大打折扣,這正是沉沒成本效應的又一例證。
斷捨離的智慧
日本山下英子所倡導的「斷捨離」生活哲學,正體現出這樣的智慧。對年長者而言,更是一項必要實踐。筆者近期從約百坪的住宅搬遷至約 60 坪的公寓,被迫面對選擇與捨棄的挑戰。我們努力讓捨棄的物品比例,超過空間縮減的比例。雖然過程中覺得困難,許多東西難以割捨,但最終卻換來更大的生活空間與品質提升,堪稱晚年生活中的明智抉擇。一個更理想的新開始,往往需要以捨棄過往為入場券。
為了新的方向或計劃,能夠放下過去所投入的時間與資源,雖困難,卻常是必要的。
比爾·蓋茨(Bill Gates, 1955–)在 1975 年看見個人電腦的發展潛力,毅然放棄哈佛大學的學業(哈佛又貴又難被錄取),創辦微軟公司,最終富可敵國,並成為對全球文明有重大貢獻的人物。同年出生的蘋果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1955–2011)也從里德學院輟學。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1984–)從哈佛輟學創辦臉書,OpenAI 的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則從史丹佛大學輟學。高爾夫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 1975–)也是從史丹佛大學輟學去打職業賽。
許多成就非凡的人,都懂得果斷放棄沉沒成本,轉身奔向夢想。
聖經中的斷捨離
《創世記》十二章1-2節 記載,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哈蘭:「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於是亞伯拉罕離開在兩河流域的哈蘭城,往他所不知道的迦南地去。哈蘭是西元前2250年的一座古城,也曾是亞述帝國哈蘭省之首府,是敬拜多神的迦勒底人祭拜月神「欣」(Sin)的中心。他放下家族財富與熟悉的一切,不計沉沒成本,追隨神給予的全新起點,成為蒙福之人。
從亞伯拉罕、摩西、使徒們到保羅,他們無不學會「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其實並不必被過去所限制。這對曾學習物理的筆者而言,也是生命奧秘的一部份。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