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之劇
一年將盡,若要細數那些留在我們心中的年度人物或事件,這一刻你的印象會包括什麼?
我會想到英國短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一部曾在世界各地掀起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作。
劇集以一鏡到底的手法呈現,一名看似單純、難以想像會是殺人犯的少年,以及簡潔精煉的敘事,不僅吸引觀眾,更引發了深刻反思:校園/網絡欺凌、性別定型與扭曲、家庭教育等議題。同時,它亦讓大眾重新關注「非自願單身」(Incel)這個現象。
「非自願單身」表面上指渴望擁有伴侶卻無法如願的狀態,而其根源往往涉及外貌、社經地位、社交技巧等不符合主流異性期望的因素。劇集呈現出非自願單身者長期遭受異性的拒絕、社會的藐視,既感到孤立,又逐漸滋生敵意,尤其針對異性,最終甚至演變成傷害他人或更嚴重的悲劇。
歲末將至,我們一如以往仍會展望新一年。那麼,我們仍能期待什麼?
對平等可以實踐的期待
當我們盼望世界和平,我們是否能先在身處的環境——學校、職場、社群,做到不被普遍性別標準去評價他人嗎?我們是否能相信上帝所造的每一個人,都有值得欣賞之處?
當一個人置身於被欣賞、被接納的環境,即使某些方面相對弱勢,也仍能自重,並傾向與他人和諧共存。如此,暴力問題自然減少。
對超越自我的追求
此外,我們仍可以期待人能從自卑中走出,邁向更好的自己。
假如非自願單身者只認為自己是世界定義下的「下弦」,自卑的心態總難免產生。當處處碰著「我不配」的標籤,就需要謹記住:至少有一個人永遠不會這樣看你——那就是你自己。
個體心理學始祖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歷自卑感。嬰孩時期的我們因為依賴照顧而體會自身的無力,這便是最早的自卑感來源。然而,自卑並非全然負面,它也是推動我們追求進步的力量,使我們透過行動與策略補足自身不足。
縱然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擺脫,但可以按現實情況,一步一步訂立進步的目標,只要相信人與人是平等的關係,就不會陷入惡意比較和仇恨。學習從容不逼的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而不是對環境和他人懷著敵意,慢慢地,我們就會知道自己已是「足夠地好」,而別人的目光,也早已經放在超越自我之下。
文:李聰敏(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