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改革的場地

福傳歐華:教會改革的場地

瑞士是16世紀慈運理(Ulrich Zwingli)推動教會改革的地方,以蘇黎世為基地,為歐洲的教會改革運動帶來重要的影響。不過,瑞士教會改革的中心是在日內瓦,尤其是在加爾文(John Calvin)的領導下,引導這個城鎮走向世界的中心。

我首次前來日內瓦時一窮二白,只是為了瞻仰加爾文,到了世界生活費最昂貴的城市之一。我從地圖得知加爾文曾牧養的聖彼得大教堂(St. Pierre Cathedral)是在何處,為了省錢,從日內瓦湖畔步行上去。豈知地圖以為接近的地方,卻是要步行上山,到了教堂後,要呆坐相當時候來回氣。在教堂中保留了加爾文的椅子,是這座建於1160年的大教堂最觸目之處。

日內瓦的教會改革之牆有四位重要人物雕像,從左至右是法惹勒(William Farel)、加爾文、伯撒(Theodore Beza)和諾克斯(John Knox),基督徒應逐要去看看。在新教改革之前,日內瓦在法律上和宗教上是屬於天主教,由於加爾文於1536年前來,產生極大影響,加上多位重要神學家,讓這城市成為歐洲新教思想的中心。

到了19世紀,瑞士也是其中一處積極參與對華宣教事工的國家。當時這個小國面對戰爭的陰霾,多次爆發內戰,但逐漸建成聯邦州的體制。1846年,瑞士信義宗背景的巴色會(Basel Mission)差派傳教士來華,在客家人中傳教,主要工場是在廣東省東部,成為現今香港「崇真會」及馬來西亞沙巴「巴色會」的前身。巴色會最著名的傳教士是瑞典籍的韓山文(Theodore Hamberg),1847年被差派到香港,曾與太平天國的洪仁玕接觸。巴色會德裔傳教士艾德(Ernest John Eitel)在1862年來廣州傳教,後曾任香港總督軒尼詩爵士的私人秘書。在19世紀末,瑞士有多所差會(主要是德語背景)參與對華福音工作。

1974年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基督教國際會議,共有來自150多國4000多位代表參加,影響以後福音派對全球的福音事工。在會議中簽訂的〈洛桑信約〉,是新教福音派教會對世界福音使命的代表性宣言,內容包括對社會關懷的肯定等。這次會議共有70多位華人教會領袖參加,孕育了後來華人教會「華福運動」的異象。

   

 

文/圖:蔡錦圖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