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的信心之旅
《以斯拉記》共有十章,記述從公元前538/7至458/7年,部份被擄的猶太人兩次從巴比倫回歸,恢復在耶路撒冷的生活和敬拜。書中引用了許多波斯政府的文件資料,證明猶太人建造聖殿和回歸的合法性,描述了猶太人從巴比倫流放地返回和重建聖殿的情況,包括返回的家族名單和他們返回時所依據的法令文本。
《以斯拉記》敘述的第一階段,是在波斯王塞魯士統治下(約在公元前538/7年),所羅巴伯領導第一批被擄的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最終把聖殿重建,恢復敬拜(以斯拉記一章1節至六章22節)。這段時間橫跨了80年(公元前538/7-458/7年),下迄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Artaxerxes I,公元前465-424年統治)的統治時期。
第二階段是在波斯王亞達薛西第七年(約在公元前458年),文士以斯拉帶領一羣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並督導他們重建信仰生活(拉七章1節至十章44節)。這段敘事時間只有一年,即本書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年,從亞達薛西王第七年正月初一(拉七章9節)至翌年正月初一(拉十章17節),即公元前458年1月1日至公元前457年1月1日。
前一階段共80年歷史的宏觀敘事,以斯拉在回歸的一年中,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在以斯拉的領導下,猶太人重建宗教信仰的生命(拉七章1節至八章36節),也處理異族通婚的問題(拉九章1節至10章44節)。
《以斯拉記》以先後兩代猶太領導人和群眾的敘事,說明在時代的困境中,立志跟隨神,比一切更為重要,包括維繫婚姻和家庭。在漫長的歲月中,猶太人擁有不少外在的困難,包括波斯政權和其他外族的壓力,以及內部的問題,尤其是涉及異族婚姻。不論時間是長或短,困難來自外部或內部,猶太人都是要堅守信仰的規範,並且以信靠神來面對困境。
在《以斯拉記》的最後段落,以斯拉作為猶太群眾的帶領者,要求猶太領袖在生活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婚姻和家庭),建立榜樣。這一點,也適用於今天。當然,對於未信者來說,這樣的說法讓人難以接受:我的婚姻和家庭是我的私事,你豈能干涉?然而,耶穌豈不是說過,人若愛世上的人和事,過於愛他的,就不配作他的門徒。神看的是你有否如此立志,這才是關鍵。即使實踐上有眾多困難,甚至用上多年,仍然未能達標,但神首先看重的,仍然是你有沒有這個心志去行。
文:蔡錦圖(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