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傳歐華:撒母耳記上的信心之旅

撒母耳記上的信心之旅

《撒母耳記》上的開始是在士師時代腐敗的政體下,一個婦人因為無子而在神面前哀痛的故事(撒母耳記上一至二章)。《士師記》最後一個士師參孫,是他母親不孕而蒙神賜下出生的(士師記十三章),然而他的終局卻是讓人歎息。如今,歷史再次重演。哈拿在神面前陳述苦情,神便賜她一個兒子撒母耳。不過,《士師記》與《撒母耳記》的相似是到此為止,歷史朝往另一方向前進。這段序言把《撒母耳記》的主旨點題出來:信仰的關鍵是個人的抉擇。即使參孫和撒母耳的出生如此相像,而以後掃羅與大衛成為君王的過程也是那麼相似,但他們的結局卻是個人對信仰抉擇的結果。

《撒母耳記》上記載了撒母耳的事奉,以及以色列最早兩個君王掃羅和大衛前半生的事蹟。《撒母耳記》上的開始是敘述撒母耳如何擔任士師的職責(撒母耳記上一章1節至七章17節)。撒母耳出生時,約櫃仍在示羅,祭司以利作以色列人的士師。以利的兩個兒子行惡,因而被神責備和厭棄(撒母耳記上二章至四章)。撒母耳從神領受的第一個呼召,就是把神對以利家的審判宣告出來。可以想像,這對於撒母耳是多麼地為難。然而,神的吩咐卻讓撒母耳在年少時,學習一個他一生將要盡忠的功課,也就是以利向他所說的:「耶和華對你說甚麼,你不要向我隱瞞;」(撒母耳記上三章17節上)

甚麼原因讓這個孩子成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士師?就是因為他盡忠於神的使命。同樣地,掃羅與大衛領受了作為君王的使命,為何他們有極不相同的結局?關鍵在於兩人如何理解神與他們的關係,以及他們在犯罪之後所表現的態度。大衛一生認為神是他的主,而掃羅卻是把神視為一個宗教口號。在犯罪之後,掃羅是製造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撒母耳記上十三章12節,十五章15、21、24節),大衛卻誠心認罪悔改(撒母耳記下十二章13節,二十四章10、17節)。大衛願意忠心事奉神,雖然他的順服還未夠完全,神卻悅納了他的忠誠。

撒母耳、掃羅和大衛一生的際遇,顯示了人是會如何回應或忽略神的呼召,並且引致甚麼結果。神擁有獨特的主權,認真對待與人類的關係,並尊重他們的聲音。然而,以色列人卻是往往忘記了神,或是懷疑祂的領導。以色列人要聆聽神的道,也要從歷史中得到教訓,讓他們可以在不同時代中,跟隨神前行。

 

文:蔡錦圖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