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可以靜觀嗎?

輔心看:基督徒可以靜觀嗎?

靜觀(台灣譯作「正念」)在香港越趨普及,雖然概念源自印度教和佛教,但已去宗敎化成為獨立體系,近二十年於心理學和醫學界備受推崇。今年一月「身心靈平台」於中文大學舉辦36場正念講座和工作坊,普羅大眾受惠。

何謂靜觀?簡單來說,靜觀幫助我們回到每一個當下,覺察自己當下各種情緒和念頭,不加任何批判。

靜觀起初由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Jon Kabat-Zinn把東方禪修的智慧與西方科學研究結合。於1979年,他在麻省大學醫學院首創「靜觀診所」,並為身體不適人士提供八天的靜觀減壓課程(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協助他們提昇忍受痛楚的能力。過去40多年,大量研究文獻指出靜觀為有效紓緩身體疼痛的方法。

近年於香港漸趨流行的另外兩種治療均包含靜觀,分別由英國牛津靜觀中心總監Dr. Mark Williams經多年研究和發展的靜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和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Steven C. Hayes發展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 Commitment Therapy) ,兩者均驗證為有效預防和治療焦慮、抑鬱、痛症等徵狀,廣受輔導界歡迎。輔導揉合靜觀勢必是香港未來發展方向。

在我的輔導中,我也經常運用靜觀認知治療。一位基督徒男案主,因與家人關係不和而引起焦慮、憤怒、內疚等複雜情緒,睡眠質素差,終日愁眉苦臉。透過靜觀,他可覺察各種情緒對他身體的影響,透過呼吸把關懷傳送至身體感覺繃緊的部份,從而紓緩身體不適。他亦可觀察個人念頭和信念如何影響身心,重新審視個人偏執。

我鼓勵他在日常生活中修習靜觀,結果他在覺察個人情緒和念頭方面有顯著進步,大大提昇輔導效果,更重要是他學懂更包容和接納自己。

靜觀不一定只是專注呼吸,其實也可以從生活開始,只要把身心專注每一個當下便可。例如吃飯時,全神貫注細嚼食物的味道;散步時,細心專注雙腳踏在草地上的感覺,仔細留意樹葉被風吹時的動態。

持之以恆修習靜觀可改變大腦神經迴路,使人變得心境平靜。更有硏究指出定期修習靜觀可減慢端粒(染色體的保護帽)的縮短過程,令人長壽。

現在仍有不少基督徒抗拒靜觀治療,因為起源與佛敎有關,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和輔導經歷能解開迷思。靜觀旨在身心放鬆和自我關懷,其實早已脫離宗教,與基督教信仰並無重要衝突,反而相得益彰,有助平靜內心。基督徒許多時候因為信仰而產生一些牢不可破的規條,透過靜觀可以重新審視信念,對生命成長有莫大裨益。筆者相信「基督教靜觀」的發展指日可待!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