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小傳:所羅巴伯(二)

所羅巴伯(二)

上一回,我們介紹了所羅巴伯的歷史背景。波斯王在公元前538年下詔,讓波斯帝國內的猶太人可以回歸他們家鄉以色列重建聖殿,所羅巴伯帶領猶太人回到以色列地,今期我們會敘述他們回歸後的經驗。

當這幾萬個猶太人回到以色列疆土和耶路撒冷城後,他們立刻籌備重建聖殿的工作。聖殿是當時猶太人的宗教和民族標記,重建這標記是團結民心的首要步驟,刻不容緩。所羅巴伯回到耶路撒冷後的第二年,他們就開始建造聖殿的地基。

當猶太人奠立了地基,自然要大事慶祝;但在慶祝典禮上,卻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景。「然而有許多祭司、利未人和族長,就是見過先前那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看見這殿立了根基,就大聲哭號,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或哭號的聲音。」(拉三章12-13節)為何在這大喜的日子,那老年人是哭號?

一方面,他們可能是喜極而泣,他們沒有想過能夠在有生之年見到聖殿重建,更可能的解釋:他們見過以前那宏偉的聖殿,與現在見到的地基相比,他們不禁悲從中來;在這個卑微的地基上建造的殿,如何能夠表達耶和華的威嚴尊榮?如何能象徵猶太人的復興?

不過,這個卑微的殿,建造過程仍是困難重重。當猶太人的精英在公元前587年被擄到巴比倫後,周圍的民族遷入佔領掉空了的土地;而沒有被擄的猶太人,本來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他們當中有些人已成為社群中的領袖。現在所羅巴伯帶領一批根正苗紅的猶太人回來重建聖殿,同時是一種政治行動,表示他們才是以色列地的合法領袖。那些本來有權勢的領袖(俗稱地頭蟲)自然感到不滿。

有些「地頭蟲」主動去見所羅巴伯,要求參與聖殿重建的工作;換句話說,他們希望能與所羅巴伯等人分享政治權勢;所羅巴伯堅決拒絕了他們(拉四章1-3節)。為何所羅巴伯這麼絕情?因為這些「地頭蟲」的血源和民族身份不純正,他們可能是猶太人,也可能是外族人或是混血兒,他們自認敬拜耶和華,但他們的宗教和文化都混雜了其他元素。所羅巴伯要重建的是猶太人的家園和社群,這艱鉅工作才剛起步,不能被其他民族和文化削弱猶太人鮮明身分。

面對猶太人內部的質疑(我們那裡有能力建造配得上耶和華的聖殿?),外面人的干擾(你們有甚麼資格做我們的宗教和政治領袖),所羅巴伯的夢想荊棘滿途。這時,先知哈該發言鼓勵猶太人努力建聖殿,宣告上主要堅立所羅巴伯的地位:「你要告訴猶大省長所羅巴伯說,我必震動天地,傾覆列國的寶座,除滅列邦列國的勢力,……撒拉鐵的兒子我僕人所羅巴伯啊,到那日,我必以你為印。因我揀選了你。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哈二章21-23節)

那些「地頭蟲」不甘大權旁落,諸般干擾聖殿重建,向波斯帝國的官員投訴猶太人別有用心。哈該的言論大概會傳到波斯的政權;既然所羅巴伯是大衛王的子孫,哈該的話很容易被詮釋為一種政治野心,以為所羅巴伯的目的是推翻波斯的管轄,復甦獨立的猶大王國。這種政治憂慮使波斯政權介入,重建聖殿的工程被迫擱置(拉四章4節)。十多年後,換了另一個波斯王,聖殿的重建得以復工和完成,但所羅巴伯的名字卻沒有被提及(拉六章13-22節)。我們不知道所羅巴伯何時或在甚麼光景下離世,他在歷史中悄然消失了。

從人間的角度看來,所羅巴伯是好夢成空的故事,他帶著一代人的期望回到家鄉,卻沒法在有生之年成就那一代人的夢想,哈該的話似乎也是「高、大、空」的言論。但我們不要把所羅巴伯的一生和哈該的言論以世俗的成敗去詮釋;所羅巴伯的重要,不在於他能否完成建殿,而在於他團結了那一代猶太人,把神國的夢想紮根在猶太人的文化之中。哈該所指的震動,也不應詮釋為猶太復國的政治夢想;而是所羅巴伯代表在絕望中堅持努力建立神國的人,神國的權勢最終必然得勝。今天,我們也未必能親身見得到自己為神國的努力開花結果,我們有信心神的國度終能勝過世上一切的政權嗎?

 

文:雷競業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