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三)

先賢小傳:基甸(三

上回我們提到,基甸帶領三百位以色列士兵,徹底打敗了人數遠超他們的米甸軍隊。基甸取勝的秘訣在於團結的軍心,也在於上主在米甸人心中放了極度的恐懼。這一回,我們看到做一個成功領袖的挑戰。

基甸打勝仗後,以法蓮支派的人質問基甸:為何基甸起先不邀請以法蓮加入戰事中?以法蓮這樣的質問,反映了當時的榮辱文化。在米甸人常干擾的土地中(加利利區),以法蓮是人數最多的支派。起初,基甸只是派人呼籲瑪拿西(基甸所屬的支派)、西布倫、拿弗他利和亞設族(都是住在加利利區的支派)的人一齊作戰(士六章35節),我們不知道為何他遺漏了以法蓮族。可能基甸怕如果主動邀請以法蓮族加入,他們持著人多勢眾,就堅持作帶領,而基甸相信這場仗是上主給他的責任;又或許他的家族(亞比以謝族)過去曾與以法蓮人交惡。不過,當米甸人開始潰敗時,基甸邀請以法蓮人加入戰事,以法蓮人成功地俘獲兩位米甸人的將令。

基甸帶頭戰勝了米甸人,有參戰的支派當然面上有光彩,更不用說軍隊中奪來的諸多財物。以法蓮人覺得他們被冷落了,面上蒙羞,要向基甸取回面子。當然,基甸可以據理力爭:為何以法蓮人不牽頭帶領反抗米甸人?為何他們這麼被動地等待?難道他們沒有責任?不過,基甸知道這類面子之爭,有理說不清,延長爭吵只會帶來內訌,為以色列的敵人製造機會。他對以法蓮人說:「我現在所做的怎麼與你們所做的相比呢?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族所摘的葡萄嗎?」(士八章2節)基甸強調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卑微,抬舉以法蓮人的面子,這樣就平息了這場紛爭。

不久,基甸要面對成功帶來的引誘。以色列人看到基甸作戰的奇能,就請求基甸為他們的王。那時以色列人沒有王,每次要聯合各支派迎敵時,都要藉一位魅力領袖的興起和呼召眾人;如果他們有一個王,他可以隨時統領眾人迎戰以色列人的敵人,甚至以武力拓展以色列人的疆土,也可協助平息支派之間的爭執。不過,基甸有自知之明,上主給他特別的幫助,讓他打勝了一場大戰,不代表他有戰無不勝的雄才大略;另一方面,沒有當然的領軍大將,正好教導以色列人要依賴耶和華他們的神,而不是一個強人救主。

可惜,基甸逃過權力的引誘,卻逃不過榮譽的引誘。基甸請以色列人把奪取到的金耳環送給他,他用這些黃金鑄造了一個純金的以弗得(一種衣飾)放在他家鄉,大概想以此讓自己和別人記念打敗米甸人的豐功偉績。結果以色列人把這以弗得視為聖物或一種吉祥物,「全以色列就在那裏拜這以弗得行淫,就成了基甸和他全家的圈套。」(士八章27節)這裡的行淫不一定是指性行為,也可能是指他們因拜偶像而離開信靠耶和華。

基甸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人事業成功了,可能才是人生試探的開始。他能否以謙遜心懷面對別人的妒忌?為了大局,他能否讚揚別人的成就而不張揚自己的功勞?當別人猜疑他的動機時,他可否以和平的心化解別人的憂慮?當別人要抬舉自己到更高的權責時,他能否坦誠面對自己的限制,作出合適的決定?如果自己(有幸還是不幸地?)成為萬人敬仰的領袖,他會否因享受別人的崇拜而不願意放下有名義或沒有名義的權力?他所帶領的組織會否因崇拜他的做事方法而變得僵化?一個人的辦事能力愈高,就要更加留意他的成功對自己和別人的影響,免得變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困局之中。

 

文:雷競業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