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小傳:底波拉(一)

底波拉(一)

底波拉是以色列人士師時期的一位傑出的領袖,要明白她的成就,要從她的時代說起。古代的以色列人是一個以支派(或可稱部落)為單位的民族,一般人的忠誠以支派為首,以色列人的身分為次。在士師的年代(大概公元前十二和十一世紀),以色列人沒有王,十二支派並沒有共同的領袖,通常的情況是毎個支派各自為政。不過,當有強大的外敵入侵以色列人的土地,單靠一個支派無法抵禦時,就需要有一魅力過人的領袖興起,團結多個支派的人一同起來,奮力驅走外敵。而且,當時的以色列人並沒有職業軍隊,所有士兵都是從農民中召集而來,所以那位領袖能否有取得民心,叫人能冒死跟隨他的能力,是成敗的關鍵之一。

底波拉居住在以色列地的北部。在故事開始時,北部的支派被一個外邦人耶賓王欺壓了二十年;我們不知道耶賓如何欺壓人,可能他要求以色列人給他大量食物,以致以色列人不得溫飽。以色列人不敢反叛,因為耶賓的將軍西西拉擁有九百輛戰車和大量的步兵。在那年代,戰車就是高科技武器,一或兩隻馬拉動的戰車可以在步兵中快速來回衝刺,戰車上的士兵拿著長矛和弓箭,可以進行大廝殺。以色列人面對這強敵的壓迫,大概早已放棄了報復和自由的希望。

聖經介紹底波拉是拉比多的妻子,但拉比多在故事中並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故事反映了當時是父權社會,一個女人社會地位要依附在一個男人身上,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奇怪的是,底波拉居然在這父權社會中成為一位士師,「以色人都上到她那裡去聽審判。」(士四章5節)(「士師」所翻譯的希伯來文字的字根的意義是審判)古代沒有職業的法官,人與人之間有爭執,會找支派中的長老排解,而這些長者都是男人。底波拉以女流之輩,居然能夠成為眾支派的人所信服的領袖,更顯出她審判案件時一定是非常聰明和公正。可惜聖經沒有給任何一個她審理糾紛的例子。

底波拉從上主領受了感動,是時候以色列的支派團結起來對抗耶賓了。這是否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動?還是有客觀的有利因素?我們沒有答案,起碼底波拉找到了一位勇武善戰的領軍──巴拉。底波拉告訴巴拉,上主呼召他帶領兩個支派的人和西西拉決戰;畢竟在那年位,女性沒有帶領軍隊的訓練和公信力。

巴拉的回應是出乎當時的文化習慣:「你(底波拉)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士四章8節)堂堂男子漢,為何需要一個不懂打仗的女子陪他去戰場?大概因為底波拉的公信力遠勝巴拉,如果只是巴拉在呼籲以色列人出戰,未必有足夠的人和支派回應他的號召,戰事未開始已經失敗了。若底波拉與巴拉同往,表示底波拉把她的聲譽押在這場戰事中,因為很多以色列人相信底波拉能洞悉上主的心意,就算他們對巴拉沒有信心,也會因底波拉而跟隨巴拉上戰場。

很多人形容今天香港的「拆大台」文化,社會愈來愈多元,已經沒有眾望所歸的英雄;社會中的主流機構的帶領人(比如政府高官、大企業的主席、大宗派的領袖等)並沒有甚麼自然而然的權威,反而常被視為是一批機會主義者,因而社會(或教會)愈來愈像一盤散沙。事實上,今天的香港和士師年代有不少相似之處。底波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混亂的世代中,個人生命的誠實和說話的智慧顯得更重要;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人,不一定要位居傳統的權力位置。世道混亂,我們不需要絕望,反而要問自己:我能夠成為一個有正面影響力的人嗎?

 

文:雷競業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