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三)

先賢小傳:馬丁路德(三)

馬丁•路德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的奠基者。在羅馬天主教(或稱羅馬公教)過去的看法中,是分裂教會的大罪人;在基督新教Protestants的傳統中,則是促成教會重新的大英雄。今次我們要介紹這次教會大分裂的起源。

上回提到,馬丁的神學創見。原來福音的核心並不是基督信仰的道德教導,而是耶穌要賜給我們公義的身分。耶穌的生命與死亡已經滿足了一切上主的要求,我們憑信心承認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我們的生命已經與耶穌結連,他的公義就是我們的公義。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不用再憂慮因惹怒上主而下到地獄之中。

當時整個西歐的教會,理論上都是以羅馬城的主教為最高領袖,他被稱為教宗,意思指他是眾多主教中地位最重要的一位。但教宗並不是一個呼風喚雨的職位,按著歷史處境和教宗個人的才能,不同的教宗的權力可以有很大的分別,這個故事日後有機會再說。1517年的教宗是李奧十世(Leo X,公教的翻譯是良十世),他的一個夢想是為聖彼得(耶穌的大弟子)建造一所宏偉的教堂(就是今天在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不過,這樣的建築物是很昻貴的,李奧要大量的籌款,於是決定在歐洲各地推售贖罪券。

按當時的教導,就算是一個基督徒,如果生前的善行未能達到上主的標準,死後要去到一個叫煉獄的地方,在那裡罪孽會被煉淨,這樣才能上天堂。不過,歷代的聖人所作的善行遠遠超過聖人自己的需要,據說教宗有權把這些善行轉移到別人的善行賬簿上。當人以某君的名義向教會購買了贖罪券,教宗就會把足夠的善行撥給某君,讓他不用進煉獄;如果某君是已經過世,他就可以立即從煉獄中上升到天堂。

路德認為贖罪券教導人可以用金錢購買救恩,教導人信靠自己的錢財與行為;這說法直接否定福音,福音說人只能依靠耶穌的應許得救。馬丁身為維滕貝格Wittenberg大學的神學教授,責無旁貸的要回應這些錯誤的教導。傳說中,馬丁在10月31日把他的《九十五條論題》釘在維滕貝格的教堂門上。《九十五條論題》指出教會的寶藏不是聖人的德行,耶穌的德行已經足夠遮蓋世人一切的罪孽;教會的寶藏也不是宏偉的教堂,教會真正的寶藏是福音的訊息。其次,貧窮人也可算作教會的寶藏,耶穌在世時也是貧窮人,貧窮教導我們仰賴天父,也教導我們為別人付出。

馬丁當時的目的並不是要起革命,《九十五條論題》是以拉丁文寫的,一般德國人都不懂拉丁文。當時馬丁以為教宗也不會認同有關贖罪券的一些誇張的宣傳,本來希望在神學家和教會領袖中引起討論,讓教會能宣揚正確的福音。不過,一石激起千層浪。德國中很多知識份子已經不滿羅馬教宗侵佔德國的財富,馬丁的《九十五條論題》很快被各地年輕學者翻印。在他們眼中,馬丁證明了贖罪券只是教宗賺錢的手法。如果教宗只是一個貪婪錢財的機構領袖,那他就不是一牧者,為何還要承認教宗是教會的元首?

關於馬丁與教宗的決裂,我們要下回分解。其實李奧十世並不是特別邪惡的人,但他(和那年代的教宗)把眼睛注目在輝煌的教堂和教宗的權力,在他看來,斂財並不是為了自己生活的享受,而是為了教會的榮耀;他要強迫馬丁認錯,也不是出於個人對馬丁的仇恨,而是要維護羅馬教庭的權力。諷刺的是,他的努力並不能保護羅馬教庭的權力和財力,反而讓教會不可逆轉地分裂成羅馬公教和基督新教兩個傳統。

今天的羅馬公教和十六世紀的情況已大不相同,今天的公教在財力和政治勢力都大不如前,但卻有更大的空間去牧養信徒。聖經曾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章10節)無論是個人還是教會,如果把焦點放在財富和世上的榮耀,隨時會因此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個人會失去了生命的喜樂,教會則失去了福音的見證。教會和信徒唯一的真正寶藏是耶穌,願今天的信徒和教會都能謹記。

 

文:雷競業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