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一)

先賢小傳:馬丁路德(一)

在香港的教會,大概可分為公教(或稱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公教的教會有明顯的界線,就是那些尊崇羅馬教宗為最高領袖的教會,並會聽命於香港教區主教。基督新教則沒有這樣嚴謹的組織,這個主流包括了多個源自西方的獨立宗派(宣道會、浸信會、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等),有些源自戰前的國內的宗派(如基督徒聚會所),還有些在本港創立的堂會(如靈光堂),這些宗派和堂會並沒有一個共同的領袖,但它們的核心信仰大體上都源自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今次我們開始介紹宗教改革運動的啟動者—馬丁.路德。

馬丁1483年在今天德國的東部出世,他的祖宗是農夫,他父親漢斯•路德是個勤勞上進的男人,由農夫變為一個銅礦的小企業家,死時留給路德一筆可觀的遺產。馬丁的母親瑪嘉烈來自中產家庭,是個能幹的家務總管。漢斯和瑪嘉烈對他們的孩子都是嚴格的紀律執行者,他們和今天很多的中產父母一樣,要鍛練孩子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成為一位強者。那年代的人不懂得兒童心理學,文化也不同,馬丁並不是個典範孩子,他在童年時捱過父母不少的體罰,但他對父母卻沒有抱怨,父母的紀律教導他要嚴肅的看待自己的生命。

馬丁是個能讀書的人,雖然沒有老師認為他是奇才。馬丁順利在大學畢業,在父親的鼓勵之下,馬丁準備讀法律。當時的研究生主修只有三個選擇—法律、神學和醫學,三者之中以法律的「錢途」最可靠;漢斯是個醒目之人。不過,上主有不同的籌算。在他21歲的某天,他走路時,忽然風雷大作,馬丁嚇得大叫:「幫我,聖安妮!(礦工的守護聖人)我會去做一個僧人!」結果馬丁沒有被雷劈死,他就真的入了修道院作僧人。

馬丁為何這樣大叫?一方面,他有位好友死了,讓他覺得死亡的接近;此外,那年代的人相信靈魂和現世的距離很近,壞事情可能源自魔鬼的擾動,險裡逃生是出自天使的保護;最後,那時的人認為僧人比一般人更加愛神,神也會更加愛他,選擇做僧人是把自己的一生送給神,是一種德行,是報答神恩的終極禮物。這個出於恐懼的一聲呼喊,改變了馬丁的一生,也改變了普世教會的軌道,也改變西方的歷史。

漢斯極力反對馬丁的決定。在那個年代,成為神職人員同樣可以是升官發財之路,不過馬丁選擇了加入嚴守貧窮的奧古斯丁修會,那就肯定與「錢途」無緣。漢斯像今天的家長,辛辛苦苦養大孩子,總希望孩子取得高薪厚職,老來可享兒孫之樂。現在馬丁做了僧人,就好像失去了個兒子。馬丁做了僧人後,有一次問漢斯為何對他做僧人感到如此憤怒,漢斯回答:「你不知道有孝敬父母的誡命嗎?」當馬丁回應這是那場雷暴逼他作出決定,漢斯回應:「我希望這不是出於魔鬼的。」

馬丁日後震天動地的事跡,我們下回分解。可以說,馬丁活到30歲,仍沒有人會猜到他是教會和德國歷史上的大英雄。他出世時,沒有大禽飛鳴室上或任何特殊標記,他只是一個叫父母失望的中產二代。少年的馬丁已有虔敬的宗教情懷,甚至有點神經質,卻沒有人認為他是聖人。如果沒有那場風暴,可能他會取得高薪厚職,卻會鬱鬱終身;一場雷暴,噢醒了他心中真正渴慕,也帶他進入改變歷史的路上。人生就是這麼充滿意外。

香港過去兩年經歷了社會運動和新冠肺炎的風暴,像我們忽然醒覺社會的穩定和身體的健康都不是必然的事情。這些風暴是上天作弄我們?是魔鬼的作為?其實這些問題不會有答案。也許我們可以像馬丁一樣,反問自己:既然世界和自己都是這麼脆弱,我要如何活這一生才會死而無憾?我有沒有成為了高薪厚職的奴僕?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因這些風暴而醒覺,要尋求一條較為小眾的路,我們願意接納和鼓勵他們嗎?當我們對上主的帶領和內心的呼聲持一個開放的態度,有誰知道危機會帶來甚麼轉機?

 

文:雷競業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