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小傳:尼希米 (一)

尼希米(一)

上回我們講完了所羅巴伯的故事。簡而言之,所羅巴伯帶領著一批猶太人精英從波斯帝國回到家鄉猶大地,承載著以色列復國的夢想。可是,事與願違,縱然有先知似乎在預言所羅巴伯將會成就大事,實際上所羅巴伯在歷史中黯然消失,復國的夢想也盡成泡影;先知的預言是否落空了?今次我們開始講尼希米的故事,可以說所羅巴伯時代夢想的延續,同時又是這夢想的重新詮釋。

我們不知道尼希米的生死年份,他的基本資料都是來自聖經中的《尼希米記》。他出場時已經是波斯帝國中一位重要的官員——波斯王的酒政;名義上酒政負責王的飲食,代表了王對他的絕對信任,能保障王不會遭毒害,所以酒政也是王的知己,可以私下給予王上各種建議,可以說是王的「師爺」。作為一個外族人,尼希米居然能做到酒政這個崗位,必有他過人之處,為波斯王成就過艱鉅任務,可惜歷史沒有記載這些事情。

公元前445年,在波斯王身邊的尼希米聽到了從猶大地傳來的消息,耶路撒冷城的城牆被拆毀,在那邊的猶太人士氣低落,經常受著外邦人的凌辱。所以尼希米向上主禱告,求上主使用他去幫助猶太人重建城牆。為何耶路撒冷的城牆這麼重要?流亡的猶太人回到故鄉後,所羅巴伯帶領他們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因為聖殿是猶太人身分的核心表徵;雖然猶太人因遇到外族人的阻擾而曾經停工,但終於也是建成了。接著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便成為重建民族和家園的下一個首要任務。

在古代的社會,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城牆,隨時會受到外族人或強盜的攻擊。雖然當時猶太人沒有一個國家,但耶路撒冷是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首都,它的安和危也代表了猶太人的民族力量。當時猶大地是波斯的殖民地,負責管理的波斯省長不會喜歡耶城的城牆建造成功:說不定耶城真的會成為猶太人反叛的基地。因此,波斯省長應會樂於讓猶大地的外族人不斷地干擾猶太人,讓猶太人無法完成城牆的工作。

在這處境中,尼希米承擔了一個關鍵性位置。他是波斯王的酒政,王會信任他的建議,由尼希米看管城牆重建,波斯王會放心他沒有反叛的企圖。另一方面,他既是波斯王的親信,其他波斯官員自然不敢待慢他的要求,就算這些官員對猶太人不友善,也要給尼希米幾分面子。另一方面,對猶太人來說,尼希米是帶有波斯帝國後台的過江龍,他並不是依靠猶大地的任何黨派上位,最有資格聯合猶大地中的猶太人派系。

不過,尼希米雖然有這麼多優勢,關鍵在於:他本人願意承擔重建猶太人社群和耶路撒冷城牆的責任嗎?作為波斯王的酒政,應該是好食好住的,為何他要冒險回到祖先的家鄉,帶領一群士氣低落的同鄉,去做一份成敗未知的工作?

聖經告訴我們,尼希米的兄弟哈拿尼從猶大地來到波斯首都,告訴尼希米耶路撒冷的淒涼景況時,尼希米「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上帝面前禁食祈禱。」有些人會選擇居住在自己的安舒區中,逃避聽到人間的疾苦,免得心靈受到打擾。但尼希米選擇聆聽他同胞的苦情,也選擇感同身受,為同鄉痛哭。這份悲情給予尼希米勇氣和動力去幫助他的同鄉。

我們下回再分解尼希米跟著的行動。尼希米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一位好的領袖對社群的重要性,權力本身不是壞事,無權無勢並不是成聖的康莊大道。好的領袖是社群一個莫大的祝福,但作為領袖的不應為自己的權勢為自己的戰勝品,而是一份委託與承擔。特別是信耶穌的政經權貴,他們要聆聽社會的苦情,能夠與哀哭的人的同哭,才是上主眼中的好領袖。

 

文:雷競業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