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瑪門的真面目

瑪門的真面目

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六章24節)在許多人所事奉敬拜的偶像中,耶穌單單拿「瑪門」來與神相比。「瑪門」到底是什麼?這個字源自亞蘭文,意思是財富;英文通常將其翻譯為「Wealth」,而金錢正是現代財富的代表。

現代的浮士德

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講述一位有成就的學者——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他在追求知識與意義的過程中感到徹底絕望,甚至企圖以自殺來解脫,卻被復活節清晨的鐘聲所阻止(上帝插手了)。神知道浮士德是個尋求真理的人,便允許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來誘惑他。魔鬼聲稱可以滿足他內心所有的渴望,包括經歷、享樂與超越凡人界限的知識。

於是浮士德與魔鬼訂下一個契約:他可以隨時獲得魔鬼的幫助,得著他想要的一切人事物。一旦他感到完全滿足,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

我們也像浮士德,所成就的一切無法真正滿足內心最深層的渴望。現代的「梅菲斯特」也許就是金錢。金錢可以給人立時的滿足,讓人愛不釋手;而神的應許卻是要人在信心與忍耐中得著(來六章12節)。

財富是相對的

誰是「富人」?其實「貧富」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既是富足的,也可能是貧窮的。現今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已較中世紀的皇帝「富裕」數倍。2022 年,美國所建的新房中有 97% 配備冷氣,這是當時的皇帝根本無法想像的享受。可是,他們覺得自己「富」,我們卻覺得自己「窮」。

從前只有皇帝因飲食過盛才會得的「痛風症」,如今普通平民也可能罹患。有人統計,中世紀(1000–1600 年)一些歐洲皇帝的平均壽命:愛爾蘭皇帝平均 51 歲,英國皇帝約 48 歲,而中國皇帝更短,僅約 41.3 歲。現代人壽命長得多,可見整體社會已大大富裕。我們的貧富標準也因此改變。聖經勸我們:「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章8節)

富有兩種

富足可以分為兩種可以數的富足不能數的富足。凡是可以數的,總覺得不夠,因為「更多」總是存在;不論你有多少錢,總還想再多一些。但不能數的富足,是「有」或「沒有」的差別,不是多與少的問題。

耶穌說祂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得更豐盛。這種「豐盛」對所有得著的人而言,都是完全的、令人滿足的。《詩篇》二十三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英文是 I shall not want,可直譯為「我不再想要什麼了」——夠了。這與令人上癮的瑪門所提供的永無止盡的慾望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瑪門所給的財富一旦失去,服事瑪門的人就會變得貧窮。而神所賜的富足,能讓得著的人像保羅一樣:「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章12–13節)他還能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腓四章11節)這種「貧窮中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目前有些教導人如何在今生富足的「成功神學」,其實終究會把人領進貧窮之地。因為「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章19節)

賺錢的代價

錢既是交換的媒介,就需以某種勞力與代價來換取。每個人都有致富的可能:有人靠經商、有人靠投資、有人靠創業、有人靠努力。你付出的勞力愈多、價值愈高,就能換得更多金錢。而勞力多在時間中進行,所以可以說,錢是用時間換來的。如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所說:「時間就是生命。」我們也可以說,錢是用生命換來的。

若有人持槍搶劫問你:「要錢還是要命?」你當然選擇要命。但當我們日復一日追逐金錢時,卻像是在甘心情願地「要錢不要命」。若我們的時間與勞力僅僅換來金錢,而無其他價值,那就是一樁虧本的交易。

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章26節)中國諺語「人為財死」充滿生命智慧,聖經也說:「貪戀之心乃奪去得財者之命。」(箴一章19節下)

神對人在伊甸園中叛逆的懲罰是:「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創世記三章19節)這為生存所需的勞力是必要的,但我們不必只為錢而活。時間是組成我們生命的要素,更是神所賜給人的寶貴禮物。

不歸路 –「錢癮」

人若只為錢而活,就會發現賺錢是會上癮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在 2001 年發表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力共振測試發現:當人預期將獲得金錢時,大腦的多巴胺快樂迴路就會被啟動,其生理作用與毒品如可卡因極為相似。想錢可以上癮,這種「錢癮」是無法滿足的。每一次的滿足都需要下一次更多的金錢來達成。

傳道書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傳五章10節)寫下這句話的所羅門王,就是神曾應許說:「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他活在極大的財富中,卻得出這樣的結論: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道書一章2–3節)人心中的空處,不是錢財可以填滿的。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