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倆

智慧之窗:兄妹倆

2017年,7月29日,星期六。在波士頓的大媳婦怡安寄來一個家庭部落格:5歲的小孫女依真(Nina,「小女孩」的意思),我們老大Ian(守微)的老四,與她14歲的大哥依恩(Ian,我們老大的老大)對話:

妹妹問她大哥說:「Ian, what are you?」(依恩,你是什麼?)

哥哥答道:「What do you mean?」(妳是什麼意思?)

妹妹問說:「What’s your job?」(你是做什麼的?)

哥哥說:「I’m unemployed.」(我是個無業遊民。),他是個在假期裡的中學生。

哥哥又反問說:「What are you?」(那麼妳呢?)

妹妹回答說:「I’m Nina.」(我就是依真。)

哥哥再問說:「What’s your job?」(那麼你是做什麼的呢?)

妹妹說:「My job is to be your little sister.」(我的工作就是做你的小妹妹。)

她直覺地以自己與提問者的關係來回答。西諺有真理出自孩子們口中的說法:「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她似乎直覺地在說,我所做的事,是基於我是誰。我們的「所是」是根本,我們的「所為」是附從。

我們是誰,不該是由我們做什麼來定義的。當有人問我們是誰,我們常遞出一張名片,告知我們有什麼學位、職稱等資訊,這可以幫助別人怎麼定位及稱呼我們,說明我們「做什麼」,但這不代表我們「是」誰。換句話說,我們常用我們「做什麼事」來定義自己;但是這並不能正確告訴別人我們到底是什麼人;我們的價值,我們的盼望,不在乎我們的職業是什麼。就如大孫兒依恩說他自己是「無業遊民」,他的「價值」或「地位」並不因他(還)沒有職業、沒有收入而減少絲毫。也許這是因為他還沒有「學會」用成就來定義自己,雖然他還一事無成,這並不影響他對自己是誰的肯定。

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許多其他的人也可以做;事業不能定義我們是誰;就如一個做好事的人,他自己不見得就是一個「好人」,一個貪官污吏可以修橋鋪路,但是他骨子裡還是一個不義的貪官污吏,問題就在乎到底誰是人生命真正的「觀眾」。

人若以他的「所為」取代了他的「所是」,等到他退休以後,就難免有「好漢不言當日勇」的迷失了。可惜許多人為了要有一張「體面」的名片,葬送了一生的歲月;等到名片沒有了,自己連自己是誰都弄不清了。所以我們的「所是」是不能以我們的「所為」來代替的。

也許最體面的名片是沒有名片,因為名片體面的地方正是它意味著有過人的收入。如果一個人為了錢而工作,那他工作的目標可能就是他希望能多賺些錢,於是就可以不必再工作。換句話說,他工作的目的是能早些不必工作,所以工作的本身不能是他工作的目的。這人仍然要面對「他到底是誰」的挑戰。

 

文:黃小石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