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的信心之旅
《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of Jeremiah)在希伯來文中的名稱是 אֵיכָה(Eikhah),意即「哎呀!」或「哦,何其……」,來自首章首字,強調其深沉的哀悼情緒。希臘譯本稱之為 Θρῆνοι(Thrēnoi),意為「哀歌」,有時更具體標註為「耶利米的哀歌」(Thrēnoi Hieremiou),英文與中文的書名皆由此而來。
傳統上,本書被認為出自先知耶利米之手,但在希伯來聖經中並未署名。本書很可能寫於公元前586年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後不久,時間介於公元前586至550年間。書中對城毀與民亡的描繪,與《列王紀下》二十五章及《耶利米書》三十九章的記載相互呼應。
《耶利米哀歌》全書共五章,每章皆為獨立的詩篇:
- 第一章描寫耶路撒冷的悲苦與孤寂;
- 第二章轉向神呼號,訴說祂所帶來的審判;
- 第三章則從個人角度發出信仰的呼聲,盼望神的慈愛與憐憫重新臨到;
- 第四章反思國破家亡的原因,承認這是神公義的懲罰;
- 第五章則總結苦難,祈求神恢復祂的子民。
這部充滿哀痛的書卷,其文體卻極為嚴謹。原文中,前四章均採用字母詩的形式,以希伯來字母順序開首各節。其中第三章篇幅最長,共66節,每三節以同一字母起首;第五章雖未採字母順序,仍保留22節。這種工整的體裁,在極度混亂中反而彰顯出一種內在秩序與對信仰的堅持。
面對城破人亡,作者的筆觸並非單純情緒宣洩,而是蘊含著信仰的力量。他想像自己是困於城中的受苦之人,禱告無人聽聞,成為敵人的箭靶(哀三7–8、12),卻仍不放棄這片土地。他為耶路撒冷流淚(哀三48–49),雖然知道其滅亡源於罪惡與腐敗,卻仍懷抱盼望——因他深信,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神的信實與慈愛仍不止息(哀三21–24)。這段經文為所有身處危機、遭受苦難之人指出了一條信靠的道路。在社會崩壞與道德失序之際,先知並未對神失去信心,反而堅守神的信實與公義。正是這樣的信仰,使他能在絕望中寫下整齊有序、飽含情感與盼望的詩篇。
在當代,我們或許也能從《耶利米哀歌》中學習如何面對集體傷痛與不義現實——不是逃避或麻木,而是以誠實的哀哭與深切的信靠,仰望那位永恆掌權的上主。即使看不見出路、聽不到答案,我們仍可堅信:神的憐憫每日新鮮,祂的信實永不改變。
文:蔡錦圖(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