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傳歐華:歷代志上的信心之旅

歷代志上的信心之旅

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有別,《歷代志》是以一種新的視角重述以色列人的歷史,來鼓勵他們在被擄時代要持守信仰,確信上主仍然關心和引領他們。本書也與《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有密切的關係(參考代下三十六章22節與拉一章1節),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歷代志》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共29章,描述大衛王的統治及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尤其是執行禮拜儀式的祭司和利未支派的制度。《歷代志》的開首九章經文是家譜,寫給亡國後被擄歸回的猶太人,說明猶太人與神所命定的過去,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這位昔在今在的神,在過去的歲月與猶太人的先祖同行,今天也不會忘記他們。

在敘述家譜之後,這卷書注目於大衛的生平。在本書第十章記載,掃羅與非利士人爭戰,在基利波山與三個兒子同日陣亡。《歷代志》認為,以色列人失敗的原因不在於敵人強大,而是由於掃羅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祂的誡命。在此以失敗的君王(掃羅)之死開始,引向偉大的君王(大衛)之出現。

在整段大衛統治的描述中(代上十一至二十九章),強調大衛建立國度與建立敬拜的兩個主題。大衛確認將來聖殿和燔祭壇的基址(代上二十一章28節),雖然知道所羅門才是建殿的人,他卻仍然為建殿作預備,並且數點30歲以上的利未人,使他們加入聖殿的事奉行列。在國家的層面上,大衛安排軍事和政府的領袖、管理內務的官員,以及為他獻計的謀士和密友(代上二十七章)。

大衛治國雖然合神心意,但仍然不免犯錯之時。《歷代志》記載,大衛因數點人民數目帶來瘟疫(代上二十一章)。若將《歷代志上》二十一章和《撒母耳記下》24章比較,可能一時會弄不清到底誰在背後激動大衛犯數點民數的罪。《撒母耳記下》說因為耶和華向以色列人發怒,於是激動大衛數點民數(撒下二十四章1節),但《歷代志》卻說是撒但激動大衛(代上二十一章1節)。其實兩段說話都是真確的:神可以容讓撒但試探大衛,但同時那是撒但的詭計。神不是罪惡的始作俑者,但祂容許罪惡存在,達成所要完成的目的。

《歷代志》提醒讀者,在面對眾多試探引誘時,信靠神以防撒但的攻擊,是他們在此時此地必須謹記的事。

 

文:蔡錦圖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