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傳歐華:士師記的信心之旅

士師記的信心之旅

士師記的主角是「士師」。「士師」的原意是「審判者」,不過他們往往是在以色列人遭遇外族侵襲時的拯救者(士師記三章9節)。士師記共記載了12位士師,但是歷史上的士師卻不止他們。撒母耳記記載,以利、撒母耳和他兩個兒子約珥和亞比亞都是士師(撒母耳記上四章18節,七章15節,八章2節)。在王國時期之後,士師的功能只限於作審判官,裁決爭議的事(歷代志上二十三章4節,二十六章:29節;以斯拉記七章25節,十章14節)。

士師記對12位士師的描述,各有長短。大致可以分為6組:(1)俄陀聶、以笏和珊迦(士師記三章7-31節);(2)底波拉(四章1節-五章31節);(3)基甸(六章1節-八章35節);(4)亞比米勒、陀拉和睚珥(九章1節-十章5節);(5)耶弗他、以比讚、以倫和押頓(十章6節-十二章15節);(6)參孫(十三章1節-十六章31節)。按以上的分段,可以看到底波拉、基甸和參孫所佔的篇幅較多。

底波拉是以色列的女先知,是拉比多的妻子。她成為以色列的士師領導以色列人對抗敵人,是由於巴拉把領導角色交給她(士師記四-五章)。結果,這位女先知成了一位英雄人物,那是因為原來要領導以色列人的巴拉拱手把領導責任讓出。基甸是約阿施的兒子,領導以色列人跟米甸人等爭戰,以三百人的力量打敗米甸人(士師記六-八章)。可是,他因不夠信心,對於上帝的呼召推三阻四(六章15節)。至於參孫,上帝興起他來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壓制,可惜他迷戀大利拉,被她出賣而失去雙目,最後在非利士人的歡宴中弄塌房子,同歸於盡(士師記十三-十六章)。

事實上,士師記所描述的士師各有缺點,某些有身體上的缺憾(例如以笏可能是右手殘廢的),某些有自己的弱點(例如巴拉不肯帶兵,要由底波拉代勞),某些隨口許下承諾(例如耶弗他說他打勝仗後遇見誰,就把誰獻祭,結果害了女兒),某些實在不能算是克盡己責(例如參孫從沒盡責),某些甚至把以色列人的境況帶往更敗壞的情況(例如基甸的晚年製造以弗得,引致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中)。

這些士師的情況,既是當時的政治結構,也是屬靈的境況。然而,在最低沉的黑夜中,上帝仍然在以色列人中間工作和保守他們。雖然士師記中記錄了許多以色列人犯罪的事蹟,但其基本主題卻是說明,以色列人的生存有賴於對上帝的忠心。他們對上帝不忠時,往往招來災禍;但每當他們悔改再歸向上帝時,祂就隨時饒恕他們,並施行拯救。

 

文:蔡錦圖作者簡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