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話家常:無父的一代
我成長在「嬰兒潮」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另一個名稱是「無父的一代」。因為這個年代剛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百業蕭條,人口減少。戰後整個世界的經濟重新發展,世界也需要人口增加,絕對不會提倡節育。
戰後父親舉家從國內搬到香港,在工廠工作,又多生了三個小孩,父親就要承擔一家八口的生活需要,他的忙碌是不言而喻。我還記得小時候,父親剛開始創業,建立了一家工廠,他每天早上要去工廠打點、中午到辦公室、晚上也要應酬。所以,一個星期只有星期天才可以見到父親。在我的印象中,也是工時很長的緣故,星期日是唯一能休息,所以在家中絕少說話。父親給我的形象,就是應酬和在家中不多說話,尤其後者對我有很深的影響,使我成為比較內向的個性。我還記得與女朋友還在約會的時候,因為已經知道未來想成為傳道人,她說:「你太內向,真的要神改變你的個性才能成為神的僕人。」沒想到至今我事奉已接近四十年,我的個性也可以說有180度的改變。
我與師母結婚之初,因為是新婚,又在台灣宣教,很多的適應,加上經濟,根本不敢想生小孩。直到回到香港,事奉與經濟都比較穩定,神也在我們結婚十週年的一份禮物,就是女兒Vanessa。
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我並沒有父親的榜樣,不是說父親沒有盡上他的責任,只是要照顧一家八口需要的壓力,他肯定已經付出一切。但是,到我們這一代已經有所改變,賺錢養家固然重要,家庭關係也是很重要。因為我是牧者,晚上不一定可以常常回家吃晚餐,也不常看到女兒。為了要與女兒有足夠的相處時間,我就決定早上一定與她相處。自從她開始上學,我就盡量與她一起吃早餐和送她上學。感恩的是,我與女兒建立了美好的關係。另外,她長大後,甚至已經開始工作,我仍然經常與她單獨約會,直到她結婚生子,仍然一樣。
作為「無父一代」成長的我,不要把責任推給是「社會的錯」,而是要盡上自己的本分,努力學習,以致能成為自己認為一位「好父親」。當然,若是基督徒更不一樣,因為我們有天上的父親成為我們的榜樣,效法天父,就可以成為神喜悅的父親,下一代必然蒙福,建立「和諧」的家庭。
文:何志滌